卫河与卫辉的遥想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杨凤瑞
我家住在卫河岸边,每天从古老的河岸上走过,看着静静流淌的卫河,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昔日卫河的影像,想起往昔“一条大河波浪宽......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的繁忙水运场景。
卫河,因流经卫地而得名。她发源于辉县市的苏门山和焦作市博爱县的皂角树村,在新乡县合河村西合流,入卫辉市后又有淇水、安阳河、汤河等10余条支流成梳齿状注入,经山东、河北到天津汇入海河,是我省唯一属于海河水系的河流。卫河名称由古代清河、屯氏河、白沟、永济渠演变而来,为战国、汉朝、两晋、隋朝时的古称,因是隋炀帝疏浚,唐宋时又称御河,直到元明时才因流经卫国故地改称卫河。隋唐以来,卫河担负着大运河北段的漕运使命,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货物运达现在的京津冀地区,到明清时,往来新乡和天津间的货船多达700余只,载重8吨以上的大船占到三分之一,有船民约3000人。卫辉作为豫北战略重镇,是扼守北上南下的咽喉要冲,卫河水运在卫辉之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明清之卫辉,为豫北三府之一。万历皇帝之胞弟潞王在此封藩,袁世凯在此建有行馆,徐世昌在此出生。北京有故宫,卫辉有王府;北京有天安门,卫辉有望京楼;北京有景山,卫辉有煤山;北京有金水河,卫辉有玉带河;北京西北有燕山屏障,卫辉西北有太行叠翠......总之,北京有的,卫辉也有,所以素有“小北京”之称。陆地通京大道在德胜桥与水路卫河漕运会合,造就了沿淀、德北、严光、板楼、官驿、地坛、熟肉火、下街、延寿宫和南北马市街等城西北地带的繁华。
古城第一个迎接黎明的,是德胜桥头人声鼎沸的水陆码头,脚夫河上河下忙着搬运各种包装的大小货物,车夫和挑夫将上岸的货物肩挑手拉移往货栈或城内,停在桥头南北的大小骡车、马车、牛车、驴车以及手推车,迫不及待地运走货物,河下“欸乃”的摇橹声与两岸纤夫逆流南下“嗨吁”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卫河一夜的宁静,整个河面犹如人体的静脉和动脉,来来往往地流动。只有停泊在岸边的船只和船舱里的袅袅炊烟与东方的旭日一起升起;河边关闭了半夜的黑漆大门,此时也“吱吱呀呀”一扇扇打开;红、黑、蓝、白的四角帐篷下,早已开张的小吃摊,摊主拼命地呼唤着客人光临;起得比谁都早的各色小狗四处游荡,激动地寻觅着食物......古城新的一天开始了。
经历短暂的平静,卫河以德胜桥为中心又开始新一轮的灵动。西北和东南各地的客商经过与货栈掌柜讨价还价,又与前来讨生计的车主打起口水仗,接着在相互嘟囔“从未出过这样的价钱”声中装上货物运走;熄灭了炊烟的货船,赶紧乘着突如其来的顺风,扬帆起航;城里及四关的居民肩上担着水桶,纷纷到河边汲水,南北马市街挑水自用的、卖水糊口的,步履匆匆,络绎不绝;德胜桥通向“南通十省,北拱神京”高大城楼的大路上,马蹄声碎,车轮滚滚,人欢马叫,好生热闹;推车、挑担、提篮的各种小买卖,沿着河岸、顺着街巷排开,“卖糖堆儿喽,谁要糖堆儿”“称葱吧,买蒜吧,卖萝卜、韭菜、蒜苗的”“豆腐,码头嘞豆腐来了”“黄豆芽,绿豆芽,贺生屯嘞豆芽的”“谁要麻烫,热麻烫”“烧红薯烧红薯,黄心儿红心儿烧红薯”......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桥头钉鞋的、卖鞋的、打铁壶的、焊暖壶的、拔牙安牙的、裁蹄钉掌的......各类固定摊点老板互相打着招呼,陆续做起新一天的生意。中午时分,商贾们邀请各自的生意伙伴,走进又一春、德盛楼、品味斋、宴宾堂、汇贤居等老字号饭庄,看着沿街、沿河川流不息的人群或行船,品尝着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在觥筹交错中谈着生意,加深着友谊,偶尔也会八卦一些名人轶事。
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阴云密布,无论是春暖花开还是秋高气爽,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冰雪寒冬,卫河的德胜桥一带,下午总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上午的故事,只有到了傍晚,才会发现卫河夜色中的华丽风姿是何等妖娆绰约。当灰蒙蒙的苍穹尚未点缀闪亮的星星,四方的城门早已关闭,伸向护城河的吊桥高高升起,就连沿淀城墙小东门外吕公堂的吊桥也早已升起;城内和沿淀城内一片死寂,没有丝毫的生气,达官贵族不愿与百姓为伍,习惯地过着属于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德胜桥南北河里一艘艘船的桅杆上,高高地点上各色长长的灯笼,艄公坐在船舱外的甲板上,一边捧着大碗吃饭,一边操着南腔北调与邻船的熟人聊天;板楼街的客栈面河而建,门首红灯笼“张王李赵”的黑色大字,显示着不同的主人和风格,“来了,里面请!”店家招呼客商的高声叫喊,不时由深宅传出,再由河面发出回响,在夜空中久久回荡;马市街是最为繁华的所在,从德胜桥到西门桥,像牛梭弯一样长长的街衢两侧,回民皮货商、太行山货商、蒙古贩马商、南方丝绸商......商贾云集,饭庄里灯火通明,继续着白天未能达成的生意,划拳行令,酒意方酣,喧嚣声一浪高过一浪;德北街是车夫、脚夫、杂役汇聚之地,在当时是颇为热闹的场所;与城内达官贵族不同,沿淀城内居住的多为盐商等富商巨贾,他们雇佣的家丁打更值守,沿河的寨墙上,三五成群,挑灯巡逻,木梆和铜锣声划破夜空;由沿淀城墙北望,河中的渔火犹如天空的银河,成倒“丁”字形的德北、马市街与板楼街,沿途灯火辉煌,加之吕祖阁传来的阵阵钟鸣,恰似“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州夜景。古时城西北的富庶商业区,其繁华程度与今天地处新医一附院的健康路和学院西路极其相似,只不过那时有水的灵性,现在是旱地经营。
当然,卫河带来的繁华远不止这些。沿淀小南门外是巨大的怀盐场,它是怀庆府地区的食盐集散地。北仓地势高,是囤积粮食的巨大仓储地。北码头、东码头、南码头3个码头,缓解了德胜桥船只停泊紧张的情况。卫河给古卫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带动当时卫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卫河在严光至河园转弯处,随着河道变宽,水流趋缓,泥沙沉积,辽阔清澈的水面,碧波荡漾,成为卫辉“卫水拖蓝”的八景之一。每当夕阳西下,我们的先祖们站在卫河东岸,眺望如黛的远山,俯瞰拖蓝的卫水,目睹远行的航船,点点帆影在晚霞的映照下随波舞动,心旷神怡,其乐何及!
(作者简介:杨凤瑞,1959年生,卫辉市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0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卫辉市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员,卫辉市政协干事、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政协副秘书长,卫辉市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