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草”丰,不止于土地 山海情长,不曾言路遥

新乡化纤打造自然-工业循环新“丝”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志勇 通讯员 李颖华)菌草,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脱贫攻坚的“幸福草”。如今,新乡化纤成功将这棵中国独有的“幸福草”,首次播种于中国生物质纤维领域,将一棵草与科技交织成经纬,织就浑然天成的绿色纺织之路,延展成跨越山海的发展丝路,让中国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春风吹向世界。

  菌草有效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菌”与“草”交叉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领域。菌草技术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亲自持续推动菌草技术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现在此项技术已经在106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成为造福人类的“幸福草”。经过研究分析,新乡化纤发现菌草的多项特性与纤维生产条件深度耦合,而且菌草环境适应能力极强,能立足于滨海、沼泽、河滩等盐碱地带,可遍栽于荒地、沙地、矿尾废弃土地等恶劣环境,并且其生长速度快,纤维素含量高,制浆能力优势明显,完全能够代替棉短绒、木材作为溶解浆原料,减少浆粕制造对森林资源的侵蚀,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理想原料。

  纵观国内生物质纤维制造体系,国内溶解浆市场存在较大缺口,进口比例高达85%,国际原料供给路径依存度过高,行业壁垒也在进一步加深供需结构性矛盾,产业短板亟待弥补。为有效提升国内纺织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乡化纤主动联系拜访《幸福草》主人公黎长欢的原型人物“中国菌草之父”林占熺教授,针对菌草生物基纤维产业应用开展研发工作。2022年,新乡化纤陆续攻克菌草制浆、纺丝等多个科研难题,掌握了从一棵草到一根丝再到一件衣的全套工艺技术,开辟了行业“以草代木”的绿色供给新路径,大幅推进溶解浆国产替代化进程,由内打破纤维素纤维原料受制困局,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开辟“以草代木”的可持续发展新丝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动实现中国纺织产业现代化,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溶解浆产业供需格局转变找到了“金钥匙”。

  目前,“菌草纤维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已经通过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组织的院士专家组验收,以吴义强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菌草纤维制造关键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6项发明专利,另获得美国专利授权一项。

  由菌草纤维制成的面料可与天然丝绸相媲美,且避免了蚕丝易老旧、不易清洗的难题,将成为高端服饰和家纺面料的新风口。经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权威检测,菌草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杀菌率均大于99.9%,抗H3N2和H1N1禽流感病毒活性率均大于99.99%,菌草纤维充分阐述了时尚与健康相互结合的消费理念,在民用与医用两大领域均可广泛开发应用。无论是服装、家纺、车饰还是各类婴幼儿用品,无论是医用抗菌口罩、手术衣等专业医疗用品还是纸巾、化妆棉等一次性用品,都将兼具个体防护需求与穿着的舒适性,科学预防病菌侵害,贴身守护人类生命健康。

  在此基础上,新乡化纤主动突破制造企业研发局限,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携手打通产学研价值链条,对菌草进行三素分离,抽丝剥茧将其各部位进一步深入研发,实现菌草全方位工业化应用——分离出的半纤维素转化为生物基氨纶原料,木质素转化为基础性环保型化工原料,全面释放生物质生产要素潜力,激活菌草高值化利用空间,为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绿色纺织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菌草特有的耐寒耐旱耐盐碱性质,兼具防风固沙、固碳储碳、改善土壤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土壤中的汞、镍、铬、铅、砷等多种重金属及卤化物有很强的富集能力,从而改良土壤。菌草的大面积种植高度契合国家生态文明理念,能够为有效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盐碱土地等生态问题提供新模式,将有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可谓是为民谋利、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产业布局。新乡化纤已在多地联合相关单位科学布局,大面积种植菌草,并携手林占禧团队共同参与《菌草防沙治沙和改良盐碱地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攻关课题,向国家林草局联合申报了揭榜挂帅项目,探索菌草治沙模式,为“三北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撑。随着“三北工程”揭榜挂帅项目的深入推进,菌草的大面积种植推广,新乡化纤将在5年内实现年产菌草浆粕规模达到100万吨,10年内达到500万吨,逐步取代进口溶解浆,满足国内纺织服装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需要。

  面向未来,新乡化纤正在持续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同频升级、左右岸协同创新,倾力搭建塑造与之精准匹配的全产业链条。4月26日,年产5000吨菌草生物质纤维中试项目顺利奠基,正在加速推进中。该项目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将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推动生物质纤维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绿色变革,将创新“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再续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