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的山楂树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辉(新乡市)
参加全国作家陇中采风行活动,乘坐高铁四个多小时,我就从蒸烤闷热的北中原来到气候凉爽的甘肃通渭。接站的师傅皮肤黑实,看一眼略带皱褶的额头,就是高原的颜色和山峁的模样。
从高铁站到目的地有60来公里山路,司机师傅开车很猛,对路况熟悉,应该是当地人。一问,果然是地地道道的陇中汉子。
提起陇中,自然就想到了清朝重臣左宗棠写给光绪皇帝奏章中一句虐心的话:“陇中苦瘠甲于天下。”陇中苦瘠,如同在干旱土地刨食的光脊汉子,袒露着被贫困岁月压弯的腰:一眼望不到边的山塬,都是缺营养的黄褐色,那是苦寒的风用刀斧砍凿的疤痕,是偶尔躁狂的雨施暴后留下的印迹,让沟渠壑缝开裂成满是褶皱的老脸。作家贾平凹早年来到这里,在《定西笔记》里也不禁发出疑问:“这里的山怎么这般的模样呢?像是全俯着身子趴下去,没有了山头。”
此时此刻,因连日旱情,车窗外一掠而过的玉米、土豆和其他植物也都成为祈雨的苍生,就差跪地乞求了。经过一个来小时蜿蜒绵亘的山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釆风首站——常家河山楂小镇。
来之前就看了介绍,说是生于斯长于斯、具有传奇色彩的汉子常海增,早年因贫困失学而出外打工,不向命运屈服,靠拼搏拥有财富后,回应时代召唤,在家乡打造了一座浪漫的山楂小镇。
山楂小镇名不虚传,就连我们下榻的山楂苑内,也长着满挂青果的山楂树,与来时路上蔫头耷脑的庄稼截然不同,这里的植物都水灵灵的,完全看不出来自缺水的西部。
说起山楂树,印象最深的当属电影《山楂树之恋》。青涩的画面,曾长久徘徊在心间。在我生活的南太行,也生长着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每到收获时节,把鲜艳酸人的山楂果儿装进筐篮,比出嫁闺女还喜庆,就连树叶的脸也挂着深秋的酡红。
然而南太行的山民,同样经历过贫寒岁月,虽然也有山楂树,因为春风不度,重峦叠嶂如重重关卡,锁住了他们追求爱情的梦想,更锁住了他们致富的步伐。
当晚为作家釆风启程安排的晚会,演员大都是山楂小镇的“草根”。甘肃省杂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吴辰旭坐在我的左边,用浓重的甘肃口音给我介绍他旁边两位当地的乡贤,其中一位身材消瘦者,为了拿出历史真实的数据,用十年时间挨门挨户调研三年大饥荒时期的“通渭问题”,调查报告结集出版,书名就叫《金桥路漫》。老人的名字木刻般深深烙于内心:张大发。
另一位乡贤骨骼清朗,腰板坐得直直的。眨眼间,他就走上舞台,此时脖子上围了一条大红的丝巾,一张口,就是浓重地方特色的秦腔。仿佛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秦腔,刺破心空,洞穿岁月,在风中悠悠歌唱!
第二天上午,天降甘霖。当地接待方说是作家们带来了一场难得的雨。本来安排晚上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常海增座谈交流,因这场雨临时改在全国作家陇中采风行启动仪式后举行。
看上去土地般质朴的常海增,出生在常家河镇胜义村。他的陇中口音很浓重,我努力支起耳朵听,印象最深的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因得了脑膜炎,在缺乏医疗救治条件的当时,几乎被判“死刑”。奄奄一息时,家人满怀悲痛把他送到类似太平间的土窑里,是一位同族长者,把他从停尸的土台子上抱起,通过在后脑勺扎针等土法,才让他大难不死。
十五岁时,常海增因贫困走上打工之路,白天卖开水,晚上“借住”公厕,后来从建筑小工干到带班班长,梦里都想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工程队。198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包工队,依靠扎实的作风、过硬的技术,成为远近有名的“通渭建筑哥”,并最终成立了一家很有市场竞争力的建设集团。
在党的脱贫攻坚行动中,致富思源,常海增响应时代召唤,回到家乡创办了常家河福兴德田园综合体,在小镇先后实施了万亩山楂种植示范、珍禽动物养殖、智能温室大棚果蔬采摘等示范工程,构建了集农业示范、文化展示、风情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点,使山楂小镇全面进入小康村。
睡在三号山楂苑的六楼,寂静的常家河夜空,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一夜无眠,天将放明时,在窗前望着远处惺忪未醒的山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字体格外夺目,让我陷入沉思。
几天前,刚刚读完河南杂文作家朋友邓世太新写的书《遥望故乡》。小时候,他的故乡同样陷进贫困的泥沼而无力自拔。村民因几根做饭的柴火,常常争得脸红脖子粗,眼看各家因为没柴烧做不熟饭,队长只好宣布,所有田埂地头上面生长的草木,抓阄入户。
这天,上学路上,邓世太看到队长的老婆,牵着生产队的牛在他家的地埂啃嫩草,就上前阻拦,竟被恃强凌弱的队长老婆一个耳光打得鼻孔出血。社员们陆续围拢过来,邓世太的娘听到儿子的呼救声赶忙跑过来,随手把棉袄撕开,扯条棉絮把儿子的鼻孔堵住,然后用手捣着儿子的脑门呵斥道:“你就是一棵丝茅草,要想变成柴火棍,也得先把腰挺起来!”
那种文字,让我读后感到沉重。我想,幸赖国家改革开放,通过实事求是和拨乱反正,改变了农村的贫困面貌,如果乡村还停留在不发展经济的状态,该有多少“丝茅草”,就为了变成“柴火棍”屈辱地活啊?像常海增这样的人,怎能走出这绵延不绝的黄土高原?又怎能通过不屈的打拼改变贫穷的命运?
此时,旭日东升,照耀着窗外涨起绿潮的山楂林。焕发青春生机的山楂树,多像常家河定格的模特,它们不再向贫困岁月跪下,不再担心倒春寒像刀斧砍伐,是崭新的时代,才让一片又一片的山楂树,不但收获挺立的尊严和梦想,更收获甜蜜的爱情和幸福!
白天的常家河,充满浪花般的奔腾和活力,游客在山楂树下欢笑留影;位于四坪村山顶的珍禽动物园内,美丽的孔雀发出求偶叫声;德源祥木耳产业园,一棒棒玉木耳,正支起耳朵,倾听大地交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在智能温室大棚外采摘红李,在大棚内采摘红透的西红柿和带刺的黄瓜,争着品尝西部山村的成熟果蔬,到底是何种滋味。
几天的采风活动,让我时时沉醉,为今日常家河的幸福生活频频举杯。结束难忘的采风活动,我们在湿润的雨中告别梦幻般的山楂小镇。
一路上,几天前因干旱而耷拉着叶子的玉米林,经及时雨洗礼,显得分外精神,一个个挺直绿色脊梁。一阵风刮来,它们舞起叶子,唰唰直响,在向我们挥手告别。
这几天,当地的主人都在说是我们带来了陇中稀罕的雨,我倚着车窗想,这难得的雨,怎会是我们带来的呢,它分明是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雨,是党的脱贫攻坚和富民政策带来的雨啊。它们滋润着这里的道道田畴和层层梯田,也滋润着改变命运和境遇的人心,早已让“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历史改写,如今更像丹青妙笔,在充满活力的西部大地上,正不断描绘出一幅幅绿水青山换旧貌、民生安乐展新颜的大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