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应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望历史,环顾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党像我们党一样重视改革,也没有哪一个政党像我们党一样把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无论是整体改革的系统设计,还是具体改革的集成推进,无不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不印刻了人民的呼声、人民的智慧。从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到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其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乡改革发展史上,“人民”二字,同样重如千钧。这两年,几十条“断头路”打通了,家门口的学位更多了,医共体更紧密了,游园绿道书屋遍布周边,社区养老更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事更高效了,高标准农田越来越多了......从城市到乡村,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好事,每一个变化,源于资源的重塑、有力的投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就要继续高举改革旗帜,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好处理好为什么改、改什么、如何改。要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把各种所有制经济摆在同等位置,既让国资国企勇于挑大梁,又让非公有制经济善于当主角。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就要下功夫既把“蛋糕”做大,更把“蛋糕”切好。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老师,我们是小学生。从郑永和同志到吴金印同志,他们治山治水治贫的方法和经验哪里来?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扎根太行山洞察得来的、拜群众为师学出来的、与群众一道用血和汗干出来的。今天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需要人民广泛参与、汲取群众智慧的深刻变革。我们要坚持和弘扬“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深入走到群众当中,既听他们的心声呼声叹息声,也要拜他们为师、向能者问策、向智者求教,以群众的智慧、群众的办法破解万千难事。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落实改革、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政绩观,既要防“政绩冲动症”,又要防“躺平”思想。所谓的标新立异、热衷于“秀”、一味追求“快”,以及“不干事才不出事”的认知,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背道而驰的,也是十分有害的。还要下力气破除改革中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避免改革原地打转、部门转圈,让真改、强推、实做成为自觉行动,真正让群众和企业看到新变化、感受到新成效。

  云帆猎猎,征途漫漫。改革创新,奋斗以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对于新乡而言,也是跨越发展进位升级的发力期。我们要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重心和恒心,一步一个脚印、一锤一个钉子、一履一行汗水,做到民呼我应、民念我为、民盼我干,就一定能够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