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圈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四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激荡人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创新发展着墨很重,特别提出要聚焦“两城一谷”完善创新布局。我们要学习好贯彻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锚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让“创新之乡”成为“产业兴市”的强劲动力和鲜明标识。

  纵观新乡发展,无不因改革而兴、赖创新而成。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形势,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以中原农谷建设为牵引,持续提升创新能级,上半年科研技术服务投资增长280%、达2亿元,较一季度提高110个百分点;技术合同交易额完成57.5亿元,增长67.4%,较一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在新兴产业领域,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9%、33.9%,高于一季度40个、55.5个百分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没有哪一个城市不钟情于创新,也没有哪一个城市能舍创新之道。我市拥有丰厚的创新资源、一流的创新平台、较强的创新队伍,科技创新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种业、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颠覆式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成果。平原实验室的“创新药”,呈现梯队式临床试验;神农种业实验室的多个作物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长垣市的智能起重机不仅托举大国重器,而且源源不断走出国门。这些科技成果的竞相涌现,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结晶。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站在时代的风口,置身竞争无处不在无比激烈的新赛道,书写属于新乡的恢宏叙事,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清醒、一种坚定、一种奋发,就要深刻认识到,生态圈就是创新圈、创新圈就是产业圈、产业圈就是转化圈。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科技创新工作更是如此,生态圈集聚了平台、人才、资本、产业等。在这样一个生态圈里,各种最前沿的技术、最先进的理念、最优质的要素,合理分工、有序竞合、相运相生、共赢发展。譬如,省委着力构建的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业已集聚了农业领域国内外最强阵容。随着7.1平方公里的中原农谷科技创新区启动建设、河师大科技创新港一期项目的竣工、平原实验室的入驻,中原农谷的生态圈、创新圈、产业圈、转化圈必定越来越壮大。

  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平台载体是“磁场”,人才队伍是根本,企业是主体,科技金融是保障。对于我市而言,要加速做实高新区“一区多园”布局,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平台集聚,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真正擦亮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要拿出非同寻常的魄力、举措,高质量推进中原农谷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省级科研资源集聚,重点开展涉农领域科学技术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尽快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特别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他们既无后顾之忧,更有奋进之勇。

  要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型企业站“C位”、当主角、挑大梁,推动一切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一切要素保障向企业聚拢,引导支持帮助广大企业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倘若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中、落在产业上,无疑空中楼阁,便无生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高博会”这一平台,进一步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的交流通道、转化通道、共享通道,促进企业主导、企业受益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之花绽放出产业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