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付与麦秸秆画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彤
桌上堆满了麦秸秆制成的半成品,烙画笔、裁剪刀、黏胶等工具散落在工作台上,麦秸秆画制作师赵国付端坐于工作台旁,用手指轻轻按压方才烙好的金丝雀羽毛,轻轻吹拂着。目前,赵国付就职于中国残联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基地,是麦秸秆画专职培训教师,致力于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让残疾人依靠自身劳动融入社会,自给自足。
“颜色还是不行,秸秆厚度刚刚好,但火候不够。”这是民间艺术家赵国付与麦秸秆的又一次对话。不同的材质和火候做出来的麦秸秆画千差万别,他轻抚麦秸秆,眼神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热爱。
赵国付所在的麦秸秆画工作室坐落于卫辉市孙杏村镇杨大屯村一幢古朴雅致的四合院里,是该村的一块“金字招牌”。走进工作室,只见墙壁四处陈列着由麦秸秆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山水湖泊、花鸟虫鱼交相辉映,栩栩如生。
“我们上色时一定要先试色,看看手感轻重,有把握之后再正式上色。”赵国付正在为学生讲解着。见有人前来,连忙拄拐杖起身相迎。
今年51岁的赵国付,13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终身与拐杖相伴。但他意志坚定,从不想依靠任何人。说起坚毅的性格,他说离不开父亲对他的栽培。“父亲是军人出身,对子女提倡‘反式教育’。我们小时候他经常会给我们制造困难,教导我们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赵国付回忆起自己不服输、坚强面对生活的性格时,对父亲充满感激和怀念。
“你能想象出爬着上学的情景吗?我上小学时就是这样。”好不容易熬到初中,赵国付下定决心要学骑自行车。但是腿脚不方便,学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学会骑车,他曾绕着村里的麦秸垛不停地练习,摔了就爬起来再骑,浑身是伤也不觉疼。“当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我高兴极了,我知道它能帮助我尽快到达想去的地方。”不断地突破自身局限,也是赵国付不断突破人生困境的写照。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坚持读完初中、高中,中专毕业后进入村里的供销社,先是做化肥生意,一开始赚了些钱,后来负债几十万元,人生跌落至谷底。他变卖家产,拿着仅有的8000元钱去了北京,学习制作花式气球手艺,并还清了所有欠款。
2008年,赵国付在学习花式气球手艺的过程中,接触到麦秸秆画,至此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麦秸秆画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工艺品,一根根麦秸秆经过收割、晾晒、去皮、泡软、剪开、烫平等工序处理,最终变成层次分明、生动精美的艺术品。
赵国付教出的残疾人学生,其中有人投资上百万元,专门制作麦秸秆画。还有同村的一名聋哑学生,本来因身体残疾,思想颓丧,赵国付便鼓励他振作起来,练就自力更生的本领。“现如今,他不仅掌握了麦秸秆画的制作手艺,而且日均工资能拿到两三百元。”赵国付自豪地说。
“希望残疾人朋友不仅能够通过双手养活自己,而且进一步去实现人生价值,这才是长久之计。”赵国付说。近年来,赵国付应邀开展残疾人麦秸秆画技能培训,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已使数千名残疾人摆脱困境,融入社会。
“用双手创造未来,‘生命的光辉’终将洒进你的人生”。赵国付就是这样一颗闪耀着特有光芒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