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真实践行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读董传军长篇报告文学《大地听涛》


朱佳佳(新乡县)

  爱党,就要为党做点事情;爱乡亲,就要富一方百姓;爱社会,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范海涛

  这是《大地听涛》的题记。

  简单朴素的话语,却内涵深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回馈社会造福百姓的家国情怀、创造财富共同分享的道德坚守都在此一一彰显。

  而躬身践行,并非易事。

牢固树立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损失10多亿元,以壮士断腕之举,率先爆破小火电厂,作为全国完成1000万千瓦小火电爆破拆除主会场,中央电视台全程向全球直播。孟电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响应中央号召治理企业污染、主动要求爆破拆除的非公有制企业。

  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在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投资1.6亿元,为南李庄所有村民建造别墅,分文不取,村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将价值2亿元的农贸市场赠送村集体,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700多万元。

  投入3亿多元,在光秃秃的石头山上,栽树种草,绿化环境。“矿在园中,园在绿中,绿在画中”的绿色发展之路成功实践。孟电集团顺利进入全国绿色制造企业名录。

  勇于躬身践行的这个人,就是范海涛——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一个土生土长的辉县人,一个从小就听着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故事的人,一个深受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影响的人。

  他还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然而,如何将这些感动人心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留存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一个典型范本、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精神丰碑,是董传军不断思考的,也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一项重大任务。

  显而易见,这是艰难的。

不过,从书写《麦者》时在缝隙里挤时间,到《口罩的力量》时孤身深入口罩生产重地,再到《大海听涛》时数次采访,他都完成了从一名行政人员到真诚写作者的转变。在回避了社会身份所带来的烦扰后,他坐在他的阁楼里,与深爱的文字一起畅叙、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只有拥有了信仰,才会有愉悦一切的道德力量”“道德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行源于心,心源于人”......

  这是他写给读者的,也是给自己的。

他明白,永恒之义不是职位提升后人皆道贺的光鲜亮丽,不是获得赞誉后觥筹交错中的得意尽欢,它是陷于困境却依然不屈前行的意志、身处流言蜚语中却坚信阴霾终将过去的坚守。它在疾风骤雨中依然蔓生出葳蕤的枝丫,逐光而动。

  那里写满了人世间代代传承的忠贞、美善、大勇......

  这是他热爱的报告文学所给予的,也是他记录的那些人物所感召的。

  从“一家两代三支书”的精神渊源写起,到搏击洪灾的行动结束,每一个章节看似独立,其实是点线交织的内在关联。让人钦佩的是,此时此刻的董传军好像是手握重器的史官,他感动着,也沉思着,时光雕刻给他的不再是年岁的困惑,而是写作永远都在路上的箴言。他写得酣畅淋漓却又张弛有度,细致入微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让读者仿佛就在现场,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感悟人生价值何在的奋斗历程、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无悔抉择。

  范清荣,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南李庄村民,用时代所赋予的豪情和激情,以深耕于农村大地的智慧和勇气,稳农业、兴工业、办纸厂、组装解放牌汽车,大力发展经济,南李庄村一举成为“辉县第一村”。

  顾族荣,接任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她带领村民办预制厂、编织厂、小型轧钢厂,使南李庄村再次走进先进村行列。她也多次被辉县市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范斌,新时代的乡镇党委书记,在拍石头乡一干就是10多年。面对洪魔,他带领党员干部始终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为了转移受困群众,深夜前往张飞城村,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入3米多深的水中,险些丧命。

  他们分别是范海涛的父亲、母亲、儿子。

  家与国、小我与大我、个人财富与社会责任,如何在历史浩荡前行的征途中留下印迹,范海涛的家庭给予了深刻诠释。他们深受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影响,而他们又以共产党员的信仰与担当,丰富着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的内涵。

  他们是开创者、继承者,也是传递者。

在人民日报社出版的《初心——来自新乡先进群体的报告》结束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什么前赴后继的英雄人物,心甘情愿、不计生死认定一个主义,就能够矢志不渝、死而后已?只是因为,他们相信。”

  是啊,相信。

在变革不断演进、外部环境难以捉摸的情况下,他们相信,只要根据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

  在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上千员工无处安置时,他们相信,国家的力量,终是最坚实的依靠,将带领他们走向更为光明的通途。

  在车辆于洪水中挣扎、群众命悬一线的时候,他们相信,党徽的荣光终将撕裂洪水的魔爪,照彻他们前行的路,哪怕是阴阳两隔。

  这亦是《大地听涛》的文本贡献。

而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人们,仿佛也听到了那铿锵有力的涛声,在太行山的回响中绵延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