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践+环境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市新区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李克兴

  市新区小学创建于2005年,是我市唯一一所三获“市长教育质量奖”的小学,唯一一所校园足球队夺得“省长杯”冠军的小学,还是唯一一所获得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称号的小学。多年来,学校坚持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点,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着力点,锚定“为孩子的成长助力,为孩子的成功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发挥育人主阵地的作用,通过课堂、实践和环境的有效协同,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良好成效。

课堂教育,打造育人常态

  学校始终将课堂视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不断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分解、细化,落实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创新育人课堂,构建课程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学校设计“四七”德育新课程。“四七”即“四节、四礼、七课、七仪”。四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四礼: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七课:红色的思政德育课程、橙色的文学文字课程、黄色的乡土校本课程、绿色的体育和足球课程、青色的美术手工课程、蓝色的科技创客课程、紫色的音乐艺术课程。七仪:仪表之仪、仪式之仪、言谈之仪、行走之仪、餐饮之仪、待人之仪、游览之仪。

  整合育人资源,打造思政金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不断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工作,把思政课纳入学校优质课展评机制之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思想道德教育掷地有声。学校与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共建思政建设教研基地和思政课一体化协作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把握育人目标,端正价值取向。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积极利用现有资源,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每日诵读《新乡市优秀童谣汇编》,开展读书交流,组织全校学生学习《新时代好少年事迹连环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实践培育,拓宽育人渠道

  用活动让德育“动”起来。聚焦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聚焦特色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成长;聚焦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原名师工作室的作用,践行“护心工程”,持续用温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心灵动力;聚焦书香校园建设,通过“精彩三分钟”演讲、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道德修养。

  用传统让德育“实”起来。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怀,学校积极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将书法、空竹、箜篌等传统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日常,激发广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积极开展“寻访红色足迹”活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革命传统故事书籍、开展红色研学等方式,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用实践让德育“活”起来。学校积极推动将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研学实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与学生情感认知相结合,与本地教育资源相结合,按照不同年级分别开展“自然生态板块”“优秀传统文化板块”等6个板块的系列“行走的思政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环境化育,汇聚育人合力

  优化校园环境,实现文化育人。为实现环境育人,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学校实现了校园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优化,形成了“一线、两园、三馆、四场、五廊”的校园文化格局,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汇互融、审美功能与育人功能和谐统一。

  建立养成机制,实现管理育人。习惯即成绩,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中小学生守则》,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编制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新乡市新区小学学生好习惯养成要点一览表》,每月发放《习惯养成教育成长手册》,采取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形式,实现家校联手,从而为形成社会规范意识做好准备,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加强家校联动,实现协同育人。学校历来重视家庭和社会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全面、完整、健康的环境。建立了与驻地社区合作育人的工作机制,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合作开展文明实践、社区帮扶、“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协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河南省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点、河南省中小学校党建带队建示范校、河南省德育先进集体......市新区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得益于长期以来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守、探索与实践。展望未来,新区小学将着眼于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创新思路和扎实工作入手,继续以课堂教育、实践培育和环境化育有效协同,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静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