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一麦 何以飘香全国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洪峰
一粒米、一粒麦只有几十毫克,但在新乡人的心中,却有着千钧的分量。
新乡建成高标准农田586.76万亩,盛产小麦、稻米、玉米、花生,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保持在90亿斤以上,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和种子基地。202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084.93万亩,总产95.7亿斤,实现单产、总产增幅全省第一。同年,延津县“丰德存麦20号”平均亩产907.12公斤,再创小麦千亩方全国高产新纪录。2023年,获嘉县大豆百亩高产示范田测出平均亩产321.82公斤,再次刷新了大豆百亩以上实收测产平均单产全国最高纪录。
延津小麦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曾一举创下全国第一家注册原粮商标、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麦、第一家实现小麦期货经营、冬小麦单产全国第一等七个“全国第一”。原阳大米因其晶莹透亮、软筋香甜,各类微量元素含量高于普通大米,先后5次荣获国家金奖,在上世纪90年代,原阳大米风靡全国市场,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做强粮食“芯片”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保障粮食安全,种业是关键。
我市是农业大市和种业育种、产种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实验室建设,以中原农谷建设为引领,高规格谋划、高标准布局、高站位推动,强力推进新乡种业发展,努力打造新乡种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已入住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53家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其中,种业创新平台38个。目前,全市种业研发平台达到70个,拥有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新乡市农科院等科研育种基地。拥有先正达、中农发等龙头种业企业74家。新乡优质特色农作物种子基地常年保持在119万亩,其中,小麦种子基地105万亩,占全省1/4,位居全省之首,是黄淮海地区最大的小麦种子基地市,年供种能力10亿斤,可满足全国10%的冬小麦用种。
一颗颗优质的种子,凝聚着一代代育种人的心血和汗水。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踏着小麦生长的节拍,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蒋志凯奔波在试验室、试验田、试验基地之间。为了打破强筋小麦优质但不高产的“魔咒”,他在小麦试验基地和黄淮南部麦区之间奔波了35个春秋。
他亦如一颗优质的种子,结出来的是优质而丰硕的果实。由蒋志凯带领团队育成的“新麦26”“新麦45”“新麦58”“新麦65”“新麦88”“新麦98”优质超强筋品种,实现了品质育种的创新突破,解决了优质、高产难以协同改良的重大技术难题。其中,“新麦26”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的标杆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创造经济效益126亿元。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躬身小麦育种事业40多年,虽年逾花甲,但谈起小麦培育推广、粮食安全的话题依然精神抖擞。由他培育并推广的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99”等,解决了高产与抗病的关键问题,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近5亿亩,成果价值高达600多亿元,全国14亿人吃的馒头中,每8个就有一个来自他培育出的小麦品种。
“中国人要把小麦‘芯片’紧紧地攥在自己手中,必须牢牢掌握住小麦的话语权。”茹振钢说,在黄淮平原的土壤、气候条件下,近期小麦亩产1800斤的目标基本实现,中期亩产2000斤的目标正在接近,小麦单产的“天花板”是每亩2800斤,相信中国科学家会率先发起挑战。“新农人”种科技粮“金品牌”越擦越亮
近年来,随着一项项农业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我市的农业生态愈发活跃,全国第一的“金品牌”也越擦越亮。
我市围绕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力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群群、一批批“新农人”潜心学习科学种田技术、抢抓政策机遇,成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一条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种田道路。
获嘉县艳阳天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创办人徐方子近来一直春风满面。他高兴的是自己流转的2000多亩地返青后苗情极佳,更让他高兴的是,不久前他拿到了高级职称证书,成为高级农艺师。昔日的“土专家”变成了“田秀才”,妥妥的高级知识分子。
近年来,我市着力培育“新农人”,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以来,新增农业技能人才9万人、高技能人才6.2万人以上。今年我市有30名新型职业农民获得职称,其中6人获得助理农艺师职称、13人获得农艺师职称、11人获得高级农艺师职称。
“还得继续向专家、向技术人员学啊,学与不学,打出来的粮食可大不一样。要研究适种的良种,研究土壤特性,研究各种气候对庄稼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应用推广高产高效集成配套技术。”徐方子笑着对记者说,“我和专家老师都约好了,老师还继续指导我,我今年要多带几家农户,指导他们科学种田、提高产量,咱得对得起‘知识分子’这个称呼。”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引导下,我市农民群众选良种、用良技、种好粮、多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市优质小麦种植稳定在500万亩以上,优质强筋小麦种植稳定在160万亩以上,优质大豆种植稳定在20万亩以上。
延链强链 做好产业兴农“大文章”
粮食,一头连着农田,一头连着餐桌。粮食加工业是提升粮食附加值的关键,是构建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
近年来,我市以“三产融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从“一粒粮”到“一条链”,让每粒粮都更有价值。
走进位于延津小麦产业园的克明面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16条生产线正加紧生产。该公司行政部经理裴亚明介绍,延津本地小麦质量好、颗粒饱满,几乎没有不完善粒。目前,延津挂面生产基地年产挂面20万吨,已形成营养、高筋、儿童、如意等8大系列、900多个规格产品,畅销全国。
延津小麦不仅让餐桌美食香飘四溢,进了酒厂,它又会变身成为名贵佳酿。贵州茅台酒厂不远千里在延津县建立有机小麦原料基地,“我们喝茅台酒时就能品尝到延津小麦的麦香。”新乡市隆嘉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张建国介绍,今年该公司与贵州茅台酒厂签订的延津有机小麦收购订单有25000亩。
目前,延津县已形成以优质小麦为“头雁”,“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产业发展体系。
“中国第一米”之乡的原阳县,投资150亿元,建设占地5510亩的中国(原阳)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入住知名食品企业156家,产品种类突破4000种,2023年预制菜全产业链营收突破200亿元。原阳县被评为“全国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2023年全国预制菜百强产业基地”“中国预制菜产业示范县”。
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培育了“大北农”“米多奇”“克明面业”“五得利”“雨轩食品”“九豫全”“鲁花”“星河生物”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形成面制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肉制品、特色产业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达到273个,位居全省前列。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5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1家 。202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2家,营业收入达400多亿元。
日前从市农业农村局传来消息,在今年全市种植的620万亩小麦中,一二类苗占比达到95.9%,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消息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