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中原 大地起农谷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河南省委省政府擘画的中原农谷重大战略建设综述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

  一粒种子,历经千万次组合,从实验室走向广袤大地,破土而生,盎然向上,带给世界无穷的奇迹。

  一片良田,千百年来第一次装上了智慧大脑。靠天吃饭、知天而作彻底成为历史,无数的脸庞绽放丰收的喜悦。

  一道美味,串起工农商,链接云数智,每天穿过黄河两岸走向大江南北;进商超、上餐桌、鲜味蕾,手中的饭碗与舌尖上的安全从此变得轻松。

  2022年春天,一纸方案激起千层浪。字里行间,写满了大国领袖的深深寄望和殷殷嘱托。人们读懂了河南主政者的担当之为与战略远谋。

  春风春雨花经眼,大河南北水拍天。今天,让我们乘着浩荡的东风,纵情领略河南“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的重要一极——中原农谷的绰约风姿。

心系国之大者厚望如山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放眼全球,地区冲突未了、危机跌宕,世界仍有六七亿人口面临饥饿,但“风景依然这边独好”。在有着14亿多人口的这样一个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视察河南、两次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谈“三农”、必讲粮食安全,强调“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中原大地,国之粮仓。全国1/10的粮食、1/2的火腿肠、1/4的小麦、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都是“河南造”。为国种粮、端牢饭碗,早已深深留在了广大农民的血液和基因里。

  多打粮、打好粮,耕地和种子乃为两大要害。看种子,我省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在黄淮海,新乡小麦品种三分天下有其一”......

  一则,新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地处南北分界的过渡带,而且拥有大山大河大平原的滋养,北方良种想要南下推广,南方品种想要北上繁育,都要在此“驯化”3年到5年。二则,新乡农业底蕴积淀深厚,解放前就建立了河南唯一的近700亩小麦原种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科院建立了新乡实验基地。三则,新乡创新优势突出,国字号农业科研院所3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48家、院士工作站7家,三大主粮育种水平遥遥领先全国,通过国审、省审品种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历史是未来的钥匙,时间是真理的挚友。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特殊性也客观存在。比如,农民要的是高产又优质、还能卖上好价钱;市民吃的是美味又健康;而在食物生产的前端,科研院所侧重应用型研究,高校擅长基础研究,企业看重的是成本。

  农业大省,大就有大的担当;农业强省,强就要有强的作为。粮食要安全,种业必振兴。种业振兴,呼唤科教企协作、育繁推一体化。基于深沉的家国情怀、深刻的问题导向,着眼现代化河南建设和乡村振兴全局,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新乡布局建设中原农谷的重大战略,举全省之力、汇八方之智全力打造“中原种业航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展河南之担当、再作河南之贡献。

  伴着滚滚波涛,一张恢宏蓝图,由是徐徐展开。

构建四梁八柱 成势见效

  2022年,是中原农谷建设元年。2022年4月以来,中原农谷,四个既有厚重地域特色又有独特定位的汉字,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关键词之一,也是新乡融世界、世界看新乡的中心热词。

  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推动涉农资源加速集聚,多次调研、召开座谈会,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省政府领导坐镇,10多位厅级干部“组团”,国家有关部委、27个省直单位鼎立支持,如此顶格配置,史无前例,分外吸睛。有网友感慨:为了国人饭碗,河南真是拼了!

  厚望如山,唯有奋楫争先。新乡儿女没有辜负时代的馈赠与重托。

  平地起高楼,规划是先导,夯基垒台为关键。

  中原农谷党工委、管委会组建完成,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挂牌运行,由13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四梁八柱体系基本构建。

  新图变实景,平台是舞台也是擂台,人才是资源更是动力。

  偶遇、指导、相约,与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的原阳农民申继锋,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请教钱前院士。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选种子凭经验靠肉眼“看”,如今青年博士后曹丽茹在神农种业实验室,精育良种靠大数据在“算”,拿项目、写代码、评大奖。“仪器设备是国内一流的,经费是充足的,一个课题就给了300万元,过去提取1000个DNA样本要花好几天,现在在神农种业实验室里一上午就能搞定。”曹丽茹自豪地说。

  梦想的种子,选育的良种,一起生根、发芽、结果,源于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一大批顶尖专家学者在此耕耘奉献。从张新友院士、吴孔明院士、许为钢院士、康相涛院士,到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再到先正达、秋乐等,14位院士、39支团队、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74家种业企业在这片1600多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向着梦想出发。

  春秋轮替,硕果累累。在全球首创了抗苯磺隆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首次发现并克隆了调控芝麻节间长度的短节基因;收集保藏国内外种质资源2万多份;3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通过审定,新麦58、郑麦918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获嘉县郑1307大豆以百亩实收单产321.82公斤再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如期建成,“河南一号卫星”天上飞、“六情”集成杆田里算,装上“智慧大脑”的田野更有希望......

建强龙头工程 超常推进

  2024年,是中原农谷“三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为。

  “加快建设‘三足鼎立’创新大格局,推动中原农谷蓄势突破”“突出产业兴市,超常规建设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竞相发展、你追我赶,必须用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推动中原农谷加速成势、聚势提效”“聚焦种业创新,大力实施‘五个一流’工程”......

  时光交替之际,从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到新乡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到新乡市政府工作报告,非同寻常的表述,务实强力的部署,集聚了关注者的目光。

  龙头工程,是一号战略、一号工程。聚焦种业创新这个中心任务,围绕六大领域,新引入创新平台10家以上、新入驻团队15个以上,推出新品种25个以上,成果转化20个以上,力争收集保藏种质资源6万份以上......路径与任务,措施与责任,清晰而明确。

  超常规建设,大力度推进,“一核三区”五个县(市、区)出大招、用实招、求实效。

  “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作为核心区的平原示范区,正加紧调整、优化、拓展14.9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区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二期、种业企业总部基地、种业交易展示中心、种业科技产业园建设。

  从新乡市农科院调任中原农谷管委会,杨海峰带领一支队伍几乎没有歇过一天。西到杨凌、南下南繁,一年来他最大的感受是“更自信、更有底气”,“过去要出去登门招商,现在是头部企业主动上门,过去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现在是精挑细选找好菜。”

  那是因为,最好的地段用于建实验室、建种业企业总部,最优越的环境留给科研人员,最精干的队伍服务科学家。这,便是新乡的魄力,中原农谷的魅力。

  原阳县深耕以预制菜为主导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日均营收5000多万元,今年有望再增百亿元,力争到2025年突破500亿元。新乡县实施良种繁育、成果转化、产业全链条、智慧田园四个轮子一起转,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县。获嘉县的高产大豆,延津县的强筋小麦、沙地花生,为人们呈现可口的大餐。

  千年以降,新乡以古牧野大战而闻名遐迩,今天,她在国之重器、全省战略的催化加持下,以春潮奔涌的勃勃生机,展示了出新出彩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