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经济蓄势跃升 产业兴市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精准把握“四期叠加”特点推动新乡高质量发展系列谈之四


翟士军 崔鸽

  2023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人民鼓足干劲,踔厉奋发,在拼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47.6亿元,跃居全省第4位,初步实现了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进五争四”的目标。我们既要深刻感受这份成绩来之不易的艰辛,更要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发展还存在三产协同发展不深入、供需提振能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均衡、创新底色不足等问题,距离“十四五”末实现“两大跨越”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四期叠加”的关键阶段,面对的困难异常艰辛,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如何促进我市经济行稳致远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暖芽茁壮发新枝,勃勃生机应运时。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两大跨越”的冲刺攻坚之年。1月份,我市召开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链培育暨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推进大会,明确提出我市正处于经济蓄势跃升、实现“进五争四”的冲刺决胜期,发展产业是必由之路、战略之举,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兴市”,为我市下一步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

  三大产业协同共振,推动产业经济提质增效

  农业是我市重要产业,全产业建设规模居全省前列,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面对环境保护及质量安全的双重约束,农业发展进入效率提升与结构转换的重要阶段。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产业兴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指明了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将种子研发、繁育,到种植、施肥、除虫、防病、灌溉,再到收获、烘干、晾晒、仓储、加工,最后到销售、消费、餐饮、休闲、旅游等全过程全链条全部串联起来,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吸引社会要素和资本进入,形成以农产品为核心的价值链利益共同体,将更多的农业产业链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工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作用不可替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订单不足、企业生产承压明显、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市政府提出了以“335310”行动确保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根据系统生态理论,加大推进工业与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借助中原农谷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工业企业以及工业性生产要素主动融入到中原农谷建设中,为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互补,也可以促进农业设备、新型化工与新材料、振动筛分、汽车及零部件等多个工业领域发展。另外,积极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行业,以及“衣、食、住、行、用”等重点民生领域的生产环节,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定制化生产、柔性生产,推动制造企业延伸拓展服务环节,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服务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选择。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构筑一体化融合发展新空间、构建高端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力度,促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大力促进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加快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极化效应,重点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供需两侧共同发力,提振产业经济发展活力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中央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精神,促进供求新平衡,通过有效供给的“加”替换无效供给的“减”,推动先进设备入厂生产,高质量消费品入户服务,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新冠疫情后,我市卫材行业受需求下降影响,开工不足,积极推动相关企业向其他卫生器械、大健康等行业转型;房地产行业低迷导致建材企业订单不足,则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向智能化建材发展。成立城市建设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落实小规模纳税人、高新技术企业、契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明确税收优惠退出方案以及评价机制。加速补上发展短板,加强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开发新供给产品。

  优化需求侧刺激性增长。立足历史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在扩内需与稳外需上同向发力。成立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对照我市主导产业和重点链条,按照“四图谱六清单”,设立引资台账,发挥专班协调推进优势与工作合力,开展“四个遍访”,采取基金招商、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展会博览会招商等方式,明晰招商推进线路,开展全周期、专业化、精准化招商服务,招引一批“链主型”企业、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保持外贸进出口良好态势,充分利用河南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中欧班列、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区位优势,申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市场采购试点,鼓励培训企业开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跨境电商、“保税+”、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外贸发展韧性,加强与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流及产业合作。

  新质生产力靶向赋能,夯实产业经济创新底色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数智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公关,加强创新成果转化,使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尽快实现产业化、商业化,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数智化是新质生产力最鲜明的特征,只有跟随甚至引领数智时代潮流,才能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积极引领我市企业进行数智化转型,确定数智化转型台账,建立数智化转型示范区以及应用场景。做大做强数字核心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数智谷”作用,巩固发展新型显示与智能传感器产业,推进5G与大数据规模化应用,培育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千兆光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建设和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培育和孵化,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的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

  城乡一体互融互通,筑牢产业经济发展基础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镇和乡村构成人类主要的活动空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没有乡村作为支撑,城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城乡融合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为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促进共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统筹城乡一体需要加强政策性、科学性指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城乡生产生活要素双向流动,以城带乡,工农互促,补短板、强基础,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县域产业融合互补。城乡产业布局是整个地方经济排列组合的经济现象,好的产业布局会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增长,而差的产业布局会造成地方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产业布局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影响重大。我市要立足自身“有基础、有资源、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明确产业园区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尽快确定各县(市、区)主导产业的主攻方向,深耕细作,久久为功;另外,结合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布局,梳理相同或相似产业协同发展,确定县域产业联系纽带,实现跨县域产业链的延伸,积极采取“四方合作、市县联动”项目建设模式、长封“飞地”产业园模式等,促进县域产业融合互补发展。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年2月,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号角已经吹响,战鼓赫然雷动,600万牧野儿女务必上下一心,攻坚克难,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尽快促进我市经济蓄势跃升、尽早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两大跨越”目标。

  (作者系河南科技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