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图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怀揣着温暖和美好、激情与希冀,无数个匆匆脚步开始奔赴新的征程。这脚步,迈得坚实有力、底气十足!回首望,癸卯日夜写满奋斗的诗行,牧野大地激扬奋进的乐章。

  这一年,新乡“含智量”显著提升——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居第86位、河南第3位,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总量居全省第2位,中原农谷建设成为河南“三足鼎立”创新大格局关键一极。

  这一年,新乡“含金量”持续增强——紧盯“两大跨越”,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我市均跃居全省第4位,扛起了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担当。突出产业兴市,新乡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居第71位,展示了强劲的动能、充沛的活力。

  这一年,新乡“含心量”加速倍添——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高到72%。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了,“断头路”少了,家门口的学校多了,城市的书香、花香、烟火气浓了,广袤的乡村换了新颜,一个个“小确幸”绘就幸福“大画卷”。

  开局之年,现代化新乡展现出开局之力、开局之势、开局之为!

  每一次历史性的抵达,往往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当前,我市正处于创新引领发展、产业迭代升级、经济蓄势跃升的关键期。这个时候,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我们要入局而不出局、跨越而不止步,就必须向新图强而不能守成观望,真正以新担当扛起新使命、以新作为奋进新征程。

  以观念创新,打开新天地——

发展洪流的弄潮儿,必定是思想的瞭望者。审视新乡的发展之路,一条清晰的主线穿引其间、纵贯始终,那就是以思想观念之新赢得发展之新。譬如聚焦中原农谷建设这一时代新课题,市委、市政府把数智赋能作为关键抓手,用工业化思维、数字化理念发展高效农业,广袤的田野装上了智慧大脑,农产品有了数字身份证,实现一屏服务万亩良田、一码保障千家万户食品安全。

  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局面。思想观念的落后,往往比经济的落后更可怕。感慨于发达地区的发达,震撼于先进城市的先进,后来者的症结根本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开放。有的守成有余、开拓不足,老把式解决不了新问题;有的按部就班、坐困愁城,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也有的一味怨天尤人,过于强调先天不足,就难以看到后发优势。

  要始终葆有一种清醒,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并不是决定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的发展壮大来自于创新的能力和方法,更在于创新的思维和理念。一味信奉“从来如此”,是无法拥抱时代、融入时代的。只有打破视野的局限、思维的惯性、路径的依赖,敢于突破前人、突破常规、突破自我,冲出心中的“万重山”,走出头脑里的“深水区”,才能真正洞察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以思想之新引领发展之新,以观念之变带动城市之变。

  要始终保持一种认知,观念创新是永恒主题,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高质量发展大潮下,区域竞争异常激烈,城市位次不断洗牌,“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只有深入研究经济规律和发展逻辑,善于发现机遇、抢抓机遇、创造机遇,才能以进促稳、以进行远,在赢得发展胜势中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要始终强化一种思维,困难永在,万事必有解,关键在于“求解”的行动、“优解”的路径。正视差距、找准问题是“求解”的起点,遮遮掩掩、回避躲闪、弄虚作假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事要解决、难要攻克,说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再大困难也不能变。瞄准重点工作,聚焦关键部位,以前瞻的视角、系统的观念、创新的办法、攻坚的劲头,实现抓一纲而张万目、解一卷而明众篇。

  以机制创新,重塑新优势——

机制一变,局面一新。正因为率先推行“三化三制”改革,高新区、经开区等开发区在“国家队”排名中显著提升。也正因为大力推行“放权赋能”改革,我市营商环境评价才跃居全省第一方阵,处于优秀水平。

  变革重塑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在各种“不确定性”面前,唯有以变应变、以新求新,才能牢牢掌握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权。

  推进机制创新,首先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整体发展好,个人才能好。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牵涉较多部门、牵动多层利益。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融入事业发展的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推进机制创新,关键要勇于尝试、积极探索。踏过百折险峰,方见太行之巍峨;迎着滚滚波涛,才知黄河之雄浑。机制创新的道路也是如此。只要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有利于新乡发展的事情,就要大胆尝试、大胆去闯,真正做到一切为新乡发展计、一切为新乡跨越谋。

  推进机制创新,贵在要扭住重点、破除堵点。新型工业化如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构建,开发区如何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产业如何集链成群,凡此种种,都是关乎高质量发展的要害,理应成为各级干部所行所向的关键。要坚持先立后破,拿出真改的勇气、实改的办法,锤锤敲钉子、层层剥洋葱、节节透竹竿,真正把制约发展的一个个堵点、难点和痛点,变为推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的支点、亮点和增长点。

  以科技创新,锻造新引擎——

一粒种子变身一盘美味,成就一个产业,其中的千百次实验、数百天成长、几十道工序,无不需要科技的加持、创新的攻关。以创新为先导、人才作支撑,红旗区打造全省一流的智慧岛,凤泉区自主研发出TM471-1抗癌新药,原阳县预制菜一天卖出5000多万元。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已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对新乡而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有基础有资源有优势,也更有底气、信心和能力。

  

  12座高校(校区)、4所国家级科研院所是创新新乡的蓄水池,中原农谷是鼎新新乡的强龙头,近2000家“规上”企业是常新新乡的主力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演进,今天,怎么强调科技创新都不为过,必须在创新深化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历史上,发明了全球第1台数码相机、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的柯达,却在数码大潮下轰然破产,就是令人警醒的例证。今天的优势产业、领跑技术,如果缺乏创新动力,随时都有被赶超、被淘汰的可能。

  要进一步强化“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的思维理念,及时有效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真正把原始创新策源地变为产业发展新高地。

  要进一步激活人才第一资源。千金易得,一才难求。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成就人才,不应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要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好先手棋,做实基本功,打好组合拳,以全方位布局、全链条发力、全流程服务,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竞相涌流、创新成果竞相绽放。

  要进一步完善“市招县用、政招企用”人才招引机制,敢于千金买宝刀,以尊才爱才的用人单位小气候、聚才用才的全域创新大生态,真正叫响“人到新乡即故乡、人来新乡‘才’有为”。

  以模式创新,汇聚新动能——

长垣的产业、封丘的要素、国资平台的配套,创造了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共同走好富裕道路的模式;以“七个一点”的投融资模式,推动了“三通一规范”成为“千万工程”的河南实践;得益于“四方两园”模式,中原智慧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无中生有”,为百万亩高标准农田供给装备......一系列新探索形成了新模式,拓展了新路径,汇聚了新动能,推动了新发展。

  模式创新是过河的“桥”和“船”。实现新发展、大跨越,置身彼岸的胜景,就要有必要的“新桥”和“大船”。

  坚持实事求是。模式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要立足自身,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反对简单的照抄照搬,摈弃拍脑袋的主观臆断,防止装点门面的模式冲动,鼓励支持扬长避短的模式创新,切实把“合脚”的模式用于实践、推动发展。

  坚持自主可控。模式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打开视野,以大格局、大力气引进优质资源,嵌入本土为我所用,努力让新模式立得住、用得好,真正在合作中实现互促互进互利。

  坚持有为有效。发挥好有为之手,用好无形之手,就要摆脱一味靠行政推动、靠财政投入的老路子,以市场的手段、平台的思维,撬动资本的力量。特别要聚焦企业所盼、发展所需、科研所长,深化“企业提需求、政府出题目、平台搞研发”的黄金三角模式,探索运用平台+基金+园区+产业的立体模式,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贯通,真正把模式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利器。

  时间开启了新的书写,一季度已走过大半,那击鼓催征的召唤一声紧似一声。这一刻,抚心而问——

  “我准备好了吗?”

“我们当以什么样的状态,打拼一个更好的2024?”

  起步就要冲刺。全市上下要坚定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把工作精力集中到高质量发展上来,把发展中心聚焦到培育新质生产力上来,把各方资源汇聚到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上来,做到心中有大格局、眼里有宽视野、肩上有千斤担、手中有金刚钻。

  开局就要决战。我们要以钢铁般的意志力,一浪高过一浪的行动力,“人一之、我十之”的落实力,分秒必争、全速奔跑,紧抓快干、真抓实干,同强者比、向高处攀、与快的赛,跑好新年第一棒,务求首季首战首胜,为全季红全年红夯实基础、赢得主动。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荡开层云千叠,驶向满目星河,属于新乡的,必定属于世界。

  山河远阔,向新图强,奋斗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