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创新提升建设质效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建强中原农谷“龙头工程”系列评论之四
本报评论员
当今时代,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迭代发展,蕴藏其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就是创新。中原农谷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篇关乎全局的“大文章”,唯有创新才能集聚资源、激活动力、提高效能。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中原农谷时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动能,最快速度转化科研成果。”坦率地讲,中原农谷体制机制初步构建,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种业企业之间尚未建立更为紧密、更为高效的育种机制模式。必须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持续抓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以全方位创新推进中原农谷取得更好更快发展。
机制活,气象万千。今年以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设立了中原农谷党工委、管委会,挂牌运行了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组建了由十多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可以说,中原农谷“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运营体系逐步清晰,“1+1+1+2+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划谋划的中原农谷各项顶层设计,推动管理更科学、运营更精细、协同更高效。特别是涉及“一核三区”的县(区),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突出主责主业,又彰显特色特长,真正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
着力点决定吸附力,资源配置决定效率效能。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步伐,要把促进“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就高端平台而言,中原农谷已集聚了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53个,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两个平台,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下一步重点努力方向,就是推动这些高端平台在优势互补中共建共享,在集中攻关中共创共赢,全面整合科研人才资源,加强各平台间的有机衔接,真正把引领作用提升起来、把带动作用发挥出来。
协同是一种思维、一种模式、一种能力。海南琼州湾南繁基地在全国率先推行种业合同服务外包模式,将种业技术链各环节进行细分,以委托合同形式开展外包服务,既打通了育种产业链,又破解了“候鸟式”育种难题。典型的欧洲小国、世界闻名的农业大国——荷兰,形成了政府出题目、科研机构出解决方案、企业认同参与的“黄金三角”模式。我们建设中原农谷,就必须强化国际化思维,瞄准世界前沿,借鉴先进经验,突出政府的育种方向引领、政策支持、基金扶持等引导作用,发挥科研机构创新优势,撬动种业企业成果转化资源,探索形成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无论是杨凌农高区,还是南京农高区,抑或晋中农高区,他们一路起飞、超越自我,无不是站在了知名农林高校院所的“肩膀”上。这是地方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高校院所内涵式发展的所向所需。我们既要用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科技学院等本土资源,还要积极拥抱域外重点高校、知名院所,以新的模式、新的机制,加快基因编辑、新一代测序等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打造“生物育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和院士团队技术成果本土化,实现大所大院与中原农谷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