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唱大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陈德亮(辉县市)
俺村又要唱大戏了,这次是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亲自率团莅临我村演出,闻听此消息,我甚是兴奋,不由地对“唱大戏”陷入深深的回忆。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就是不让外孙儿去。不让去,也要去,一溜小跑撵着去......”这是儿时不断听老人念叨、自己也不时叨念的儿歌,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是多么的喜欢“唱大戏”,多么的向往“唱大戏”啊。
记得小时候,几乎稍微大些的村庄都有戏班子,那时还没通电,所以就谈不上什么音响、照明、舞美设计了,只要演出时能有个土戏台,演员能穿身戏衣、化个戏妆就不错了。那时的演员嗓子全是真功,不用借助音响就能传得很远;那时的照明也就是在舞台前上方挂着几盏用油的“大鳖灯”,正演时灯快灭了就赶快搬个高凳上去再添点油。就这,乡亲们却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如痴如醉。
乡下的村子一般都相距不远,只要听说哪村有戏都会一群群赶着去看。记得一天晚上,邻村借着明亮的月光在唱一折“武打戏”,只见两人各拿着一根麻杆,上头用玉米缨洒点儿红水当缨的“红缨枪”对打起来。双方正打得激烈时,其中一位的“枪头”忽地掉了,惹得观众哄堂大笑。事后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笑侃道:“临村的戏,月亮地,麻杆枪,当武器,刚一对打枪落地......”其实也没啥恶意,只是随便说说笑笑而已。
后来,村里通电了,乡村剧团也就告别了“大鳖灯”时代,从演出条件到演出内容都有了很大改善。有一天,实力比较雄厚的某村,演了场很赶形势的现代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待演到第六场《打进匪窟》,座山雕和杨子荣对过“黑话”,拿枪打威虎厅的吊灯比枪法高低时,按剧情要求匪首座山雕先“啪”地一声,打灭了威虎厅的一盏明灯。当然,这“啪”的一声是后台专门有人砸“摔炮”的,灯被打灭也是专门有人拉那盏灯的开关的。到杨子荣打枪时,按要求,为显示我侦察英雄枪法更准,更胜一筹,要“啪”的一枪连着打灭两盏灯,可不知是拉开关的那个人紧张了还是怎么了,但听“啪”的一声“枪”响,整个舞台的灯全“打”灭了,看来咱“老杨”的枪法真的够神了,观众又是一场开怀大笑。
渐渐地,县里、市里的豫剧团、曲剧团也不时来乡下演出了,每来之前,村里都要组织青壮年劳力很是高兴地加班推土搭戏台,社员们更是匆匆吃点饭便赶忙搀老的拉小的,搬着木墩、小凳早早来占地方。
再后来,有些村庄陆续盖起了简易戏台,即现成的唱戏舞台,尽管大家还是在露天处看,却感觉方便多了,起码上边剧团来演时,不用社员们再去加班推土费劲儿搭戏棚了,挂上戏幕,锣鼓一敲就能开演。
有段时间,县、市或外地豫剧团不断在乡镇所在地的剧院里演出,且一般都要卖票,但人们看大戏的劲头并未减退,有时顾不得吃晚饭,步行十几里,不管天冷还是天热也要执意去看。
俺村要算先进、新潮了,上世纪80年代初,便仿造新乡市胜利影院的模式盖起了一座上下两层,有着几百个座位,很是实用、上档次的大戏院,俺村及十里八村的乡邻乡亲不出远门,便能坐在这舒适的戏院里观看戏剧或电影。
如今的看大戏更是方便、省事多了,剧团本身就开着流动且功能齐全的大舞台车,到了指定的地方一停,舞台很快就能“搭建”好。
从儿时的“大鳖灯”到后来的“大戏院”,再到现在的流动舞台大车,见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农民朋友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见证了乡村精神文明文化大餐的深入人心。如今村里又要唱大戏了,且还是有口皆碑、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怎能不使人激动、不令人兴奋呢?就让我们还用耳熟能详的儿歌结束此文吧:“拉大锯,扯大锯,俺村又要唱大戏。邀你去,你就去,全村老少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