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庄村”村名的变迁(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有了家,冯吴氏又开始琢磨开粉坊的事儿。她从山西带来的粉浆,经“喂养”,依然冒出醇香的酸味。喂浆是一项技术活儿,根据天气情况,每隔几天就得往浆里加点麸皮、清水,以达到一定的活性和酸度。把上面清浆倒出,就成了母浆,下面带有麸皮的稠浆,做浆面条,全家人特别喜欢吃。倒出的母浆继续“喂养”,周而复始,吴氏的这项独门绝技是冯家祖传的,她做酸菜的技术更是一流。冯吴氏计划开一个粉坊,也好作为农业的补充。母浆有,愁的是水磨。这里的磨叫旱磨,是加工粮食用的,中间磨盘开的纹路和水磨不一样。冯吴氏请了石匠,找来一盘被遗弃的旱磨,根据自己的记忆,指导石匠改装成一盘水磨,加上自家有毛驴,开粉坊的条件成熟了。
半个月中,冯吴氏家已经磨了三套。粉芡加工成粉条后,她给魏村的家家户户都送去两碗。冯吴氏一家的勤劳、淳朴、厚道得到魏村人赞许。一天,魏村的媒婆来到家中提亲,女方就是程家的女儿,不用说家人有多高兴了,老大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只是对着妈妈傻笑。这一年春节起五更,冯吴氏把第一锅饺子捞了三碗,供在正门桌上,叫三个儿子一起跪下,磕了三个响头,遥祝远在山西的爷爷、奶奶、父亲平安健康,也祝愿叔叔一家幸福美满。
一晃20年过去了,这些年冯家的发展是巨大的。全家17人,6个孙子,4个孙女,盖了3处宅。按祖传礼制,冯吴氏和长子留住中院,次子住东院,三子住西院,这也就是冯庄的三门。家里车马家具俱全,存粮最少够吃两年,还开有粉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更可喜的是,冯家还有了自己的村名,叫南魏村,后随着人口增多,村名更改为小冯庄、冯家庄、冯庄,那是后话。日子好过了,冯吴氏想念亲人的心更重了,她常埋怨孩他爹,说好了待父母百年以后来找俺,咋忘了?二叔一家过得咋样了,这么多年杳无音信,冯吴氏心想,要不在孙子辈中挑一个精明的走一趟山西?(十年后派老二家的三子去山西寻亲,一去未返,后才知道他下户到焦作墙南,现家族也很兴旺。)别的不说,且说有一天老二、老三推了一车粉条去武陟乔庙赶集。这一天,老三格外精神,还没走二里地,老三就从二哥手中抢过车子,一口气推到集上。不到一上午,一车粉条也快卖完了。生意一少,弟兄俩也就清闲了,无意中,老三的眼光落在了一位老者身上,这老者50来岁,精神矍铄,咋看都有点眼熟。他拉拉二哥,说那老者咋恁眼熟呢?二哥说,这哪会有熟人。眼花了!恰好那位老者也向车子这边走来,看来他是想买点粉条。“粉条咋卖?”一句熟悉的山西乡音更增强了老三的判断,老三大胆地问老者:莫非你就是二叔?老者也愣住了,眼前这两位壮汉不就是两位侄子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相识全不费工夫。三个汉子不约而同拥抱在一起,老三更是放声大哭:“二叔啊,我们终于见到你了,老天爷真是开眼了,卫辉府离怀庆府几百里地,咋会在这见面呢?”二叔说家就住武陟乔庙附近,离集上三里,村名叫冯家堤。今天一起床,我心事重重,你二婶叫我去地里,我说得到集上转转,来到集上又不知买啥东西,看见粉条车了,说称几斤放那过年吃也好。天意,真是天意!孩子们,先到家坐坐再说,看把你二婶会高兴成啥样?老二说,这十来斤粉条不卖了,给二婶捎去。老三说,二叔你上车,叫侄子孝敬孝敬你,报答您老人家背俺的恩。二叔也不客气,骑坐在车上,叔侄三人欢天喜地朝冯家堤走去。
还没进家门,二叔就喊开了:都赶快出来,看谁来了!婶子领着一大家人从屋中跑了出来。婶婶一眼就认出是两个侄子,就是分不清是老几,老二、老三赶紧自报家门。回到屋里,二叔把在乔庙相识过程给大家讲了一遍,所有人无不称奇。二婶更是泪如雨下,说:“不知咋的,你二叔后半夜就是睡不着,天不明就起床,吃过早饭就赶集去了。天意,真是天意!”接着,二婶将两个弟弟、弟媳、侄儿、侄女也一一作了介绍,这边也十二口了。老二也迫不及待地将那边的情况叙述了一遍,两家都是人丁兴旺、富裕殷实。两个媳妇早已做好了鸡蛋捞面,老二、老三都是一口气吃了两大碗。
饭后,二叔又跟两个侄子聊,你们在卫辉府的获嘉,我们在怀庆府的武陟,我们恰都在两县的交界处,我们这里的移民村都叫堤,隔个张堤、梁堤,往东南走三四里地就是魏村,冯堤离魏村满说也就八里地。唉,真笨啊,早咋没有想过你们在获嘉县呢?要是知道你们在获嘉县,我一个村一个村找也会找到你们。两个侄子都说二叔不要自责,现在团圆不也挺好吗?老二说我们也该走了。一直过了梁堤,二叔才恋恋不舍回去了。临走时,二叔说,春节我带全家去瞧你们。
老二、老三一溜儿小唱,春风得意地回到家里,给母亲、大哥及全家人叙述了一天的奇遇。冯吴氏已泣不成声,对婆婆及老家的承诺,终于实现了。她赶紧叫老大上炷香,给远在山西老家的亲人报个喜。
腊月二十六,冯吴氏就叫把那头隔年的大猪杀了,一来自家过年,二来初一好好招待二叔一家。初一五更时分吃过饺子,老三领两个孩子就到村边去接了,一直等到大半上午,远远看见一群人向这边走来,来的人正是二叔一家,大小十二口,一人不少。这一天真是又过年,又团圆,两家人十分尽兴。饭后,冯吴氏提议,明年春节,自己领全家去冯家堤,二叔一家一百个同意。从此,两家过春节相互走动成为约定,从来没有间断过。六百年来,两家的后人,冯庄、冯堤的子孙们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初一相互走亲祭祖,一直延续至今天。⑦
(王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