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好方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我市一个调委会、四名调解员获全国表彰的背后


程鹏文张素珍文/图

  新乡市司法局在“枫桥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人民调解的工作新模式,创新总结人民调解“4321”工作模式,以“践行‘枫桥经验’·助力平安河南”人民调解专项活动为抓手,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实现纠纷查得出、接得住、调得好、不上交,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新乡一域之稳护全省平安。

  今年以来,全市共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8338件,调解成功率达98%。10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调解工作会议,表彰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获嘉县照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陆燕、王勇、王佩山和李继峰4名人民调解员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下面,我们来看看“调解先锋”的故事。

人民调解委员会

平安建设大作为

  “你注意着点,我不会让你好过”“我一条命换你家14条命,值了”......放出“狠话”的是照镜镇某村的王某甲,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给叔叔王某乙发送恐吓信息了。

  原来,王某甲曾于2003年至2005年在王某乙开办的拔丝厂务工,后叔侄二人发生矛盾,王某甲离开工厂。2023年6月,王某甲声称在拔丝厂务工期间叔叔三次拖欠工资共计14000元,多次讨要未果后,情绪逐渐失控,矛盾一触即发。

  调解员在每周例行排查中发现该案,立即上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委会主任王照斌及照镜司法所所长郭晶马上意识到当事人背后存在的“民转刑”风险隐患,及时向照镜镇党委、政府领导汇报案情,并联合派出所开启联合调解模式。

  调解员找准化解风险矛盾的切入点,分层递进调解。从法律层面提出双方争议的焦点是王某甲的债务主张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撑,告知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其权益才能得到保护。采取依法辩理、以情沟通、强化心理疏导等方式,逐步消除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极端对立情绪,推进矛盾化解和亲情修复,成功化解一起潜在的“民转刑”案件危机。

  这是照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四三二”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机制的生动例证。

  据悉,照镜镇已连续10年无赴市以上上访案件。近年来,该镇各调委会在照镜镇调委会的参与和指导配合下,共调处矛盾纠纷900余起,涉及资金1000多万元,调解成功率99.8%,收到群众赠送锦旗46面,矛盾纠纷化解成效全县第一名。“不走诉讼走调解、不走信访走调解”已成为该镇群众的主动选择。

  组织机构健全。照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与公安、教育部门的沟通,推动成立驻照镜派出所调解工作室、驻校园纠纷调解工作室,指导新乡市锦源化工有限公司设立了全县第一家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选任、聘任等方式,配齐配强了专、兼职调解员,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持续优化。目前,辖区内19个调委会、2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42名兼职人民调解员、169名调解微网格员活跃在基层一线。

  基础设施完善。照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着眼于组织建设,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改进了办公条件,做到了“五有”“六统一”,并定期将工作情况报送司法所汇总、录入、归档,达成案结事了的效果。此外,积极运用新方法新手段新载体开展调解工作,有集监控、视频、电脑、电话、传真等现代化设施的调解工作场所,开通“好事通”网上调解业务,有力地推进了调解工作的开展。

  规章制度规范。照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全方位开启了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于一体的“三调联动”调解工作机制,使群防群治的调解“区域网”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近3年来,该调委会没有因调解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引发“民转刑”案件或群体性事件,没有重大投诉、信访、舆情等问题,全镇人民调解员没有一起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此外,该镇还制订了全县第一个人民调解经费补贴办法,落实了专职人民调解员工资待遇。加强业务培训,让调解员通过每季度的培训、每月的例会学习等,提升政治业务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特别是在司法确认、道路交通案件的办理上成效显著。注重工作创新。该调委会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工作创新,探索形成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人民调解“照镜经验”,受到省、市、县委政法委的高度重视。

  “我们要充分发挥调委会处在基层一线、最接地气的普法优势,全力做好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等各项工作,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法律需求,维护好一方平安。我们要身在照镜,面向获嘉,面向全省全国,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照镜力量。”站在调委会门前,今年上任的照镜司法所所长、镇调委会副主任郭晶掷地有声地说。在她身后,“人民调解”四个大字,在深秋的暧阳下闪闪发光。扎根基层20年调解纠纷1500余起

  “20年芳华弹指间,1500余起案件尽调解。为民爱民甘奉献,尽职尽责美名传”。提起红旗区东街街道大东街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兼任大东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的陆燕,辖区内是无人不知。

  扎根基层,调解成效显著。陆燕扎根基层20余年,在调解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创新了“冷热相接”调解工作法,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灵活运用多部门联动多元化解,推动一般矛盾就地调解、疑难矛盾联合调解,大幅提高调解率和调成率。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500余起,调成率达100%,未发生一起因调解不当导致纠纷激化或“民转刑”事件的发生。

  与群众打成一片,熟知群众甘苦。她始终把调处矛盾、化解纠纷当作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纽带,在调解纠纷和为群众维权时不遗余力。多次荣获“最美调解员”“金牌人民调解员”称号。她爱岗敬业、克服困难,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受到了上级领导肯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以情动人,架起干群心桥。社区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社区干部身上。陆燕以她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架起了党与群众心灵相通的桥梁,筑起了维护社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哪里有纠纷,只要找到她,她都会尽心尽责及时去化解。陆燕说,许多矛盾纠纷往往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走向激化,“百姓事无小事”是她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

  以心换心,耐心调解促稳定。辖区居民宋某由于下水道主管道堵寨,导致家中污水漫溢,物业多次清理均未解决到位,便到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寻求帮助。陆燕第一时间热情接待,了解纠纷的详细情况后,先后3次到宋某家中实地走访查看、收集现场第一手材料,针对宋某与物业就赔偿金额差距过大达不成一致意见,采取“背对背”调解法,在咨询了律师意见后,前后对双方进行10余次的调解,最终双方同意各退一步,签署调解协议。也正是因为陆燕的真心为民,居民有不顺心的事都愿意给她说,有困难也愿意同她谈,她自己的实际行动嬴得了群众的信任。

  和风细雨,打造和谐社区。作为“最美调解员”“金牌人民调解员”,她平时注重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成为辖区居民的婚姻家庭顾问、邻里和谐智囊、生活困扰帮手,群众都乐意到社区找她谈心咨询。她发动党员群众成立了8支社区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普法宣讲,邀请法律顾问开设“法治大讲堂”,逐步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陆燕怀着对人民调解事业的赤诚和热爱,“解”开了干群之结,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赞誉,为维护社区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80余面锦旗饱含群众感激情

  在封丘县城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室,悬挂和叠放着多面锦旗,其中有80多面是当事人送给调解员王勇的。他成功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500余起,其中疑难复杂纠纷120余起,防止“民转刑”案件2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一方和谐。

  2020年大年初三,封丘县出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面对严峻疫情,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进入疫区进行逐户排查、宣传防疫知识。

  2021年2月,因疫情防控设置防疫卡点,段某与值守人员发生口角。王勇的疫情防控宣传车恰好途经此地,便下车进行调解。他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化解了这起涉疫纠纷,事后段某还为值守人员送来矿泉水、方便面表示慰问与道歉。疫情期间,王勇共排查化解涉疫矛盾纠纷30余起,化解率100%。

  王勇除了学习法律知识,还经常向业内人士人员学习调解经验与技巧,并结合自己经验,总结出了“二马调解法”、“冷却降温法”等,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影响力,是公认的人民调解能手。

  2022年2月19日,100多名情绪激动的建筑工人来到封丘县城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反映问题。他们因被某建筑公司拖欠工资款400万元,多次催要未果,无奈之下,到调委会寻求帮助。王勇首先安抚农民工情绪,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并联系某建筑公司和开发商负责人,并约定好时间在镇调委会进行调解。

  面对矛盾的焦点,他以案释理,先是从法律角度向被申请人讲解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随后又动之以情地劝导,引导建筑公司和开发商负责人换位思考,为农民工考虑。经过5个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在调解员的见证下,400万元现金分发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后来,这些农民工把一面锦旗送到王勇手中,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之情。

  诸如此类的纠纷很多,如封丘县华展国际小区开发商与业主交房纠纷,嘉祥置业与40多名农民工工资纠纷等。他的调解能力和调解事迹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认可,他也成了封丘县信访接待大厅的“红人”,每遇到群体性农民工讨薪、业主维权纠纷等重大疑难信访案件,接访的县领导就会邀请他来协助疏导来访群众,化解矛盾纠纷。5年来,以他为首的调解团队集中化解信访大案378件,帮助农民工讨薪近1.6亿元,为700多户业主解决交房、物业等纠纷。

  在调处化解纠纷过程中,王勇坚持做到心不动、眼不红、手不伸,从不收当事人一分钱、不拿当事人一根烟、一瓶酒、一餐饭,没有任何违法违纪问题。他总说:“无论是党委、政府还是老百姓有事来找调解员,是对调解员的信任,一定要想尽办法解决好,让党委放心、让群众满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封丘县城关镇的土地上,风雨无阻,到处都有他奔走调解的身影。

把群众的事放心里 倾情调解不言悔

  在群众眼中,他是“有法儿”的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很多家务“麻缠”事,在他的巧妙劝解下,剑拔弩张的双方回心转意,一触即发的冲突得到化解。他就是辉县市北云门镇前卓水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佩山。

  2023年年初,北云门镇党委、政府指派王佩山调解河南省首望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望”公司)在北云门镇实施乡村振兴合作项目中拖欠19家公司工程款纠纷一案,涉及金额4000余万元。

  2019年,该镇党委、政府与“首望”公司签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施工过程中,因“首望”公司协调不到社会资金,导致各施工企业中途停工。施工企业资金投入较大,多次上访要求支付工程款。北云门镇党委、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专门抽调王佩山等人与施工企业逐家进行协商。接到任务后,王佩山快速进入角色,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经过多方周旋协调,在最快的时间内使多方当事人达成共识,各施工企业均签订还款协议,作出停访息诉保证,调解工作完满完成。

  事后,王佩山说:“一起看似复杂的矛盾纠纷,只要我们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把这起纠纷摆放在情、理、法三者交融的整体平台,就能从中找到合理和完美的调解节点,任何矛盾纠纷都会迎刃而解。”这也正是他能将每一起纠纷完美化解、将矛盾消弭于无形的“法宝”。

  前卓水村887户,人口约3053人。近年来,针对民间矛盾纠纷多和个别上访带来的压力,王佩山通过“调解+普法”的方法,成功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对每一起矛盾纠纷,王佩山都用真心换真情,在吃透每一起案件情况的基础上,坚持勤跑腿、勤沟通、勤动脑,用自己的勤劳换得当事人的理解,用自己的真心赢得当事人的真情。

  在他眼里,群众利益无小事。他常说,许多鸡毛蒜皮的纠纷,一旦调解不及时或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矛盾激化,甚至构成刑事案件,切不可大意。

  正是凭借对调解工作的热爱,12年来,王佩山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预防“民转刑”案件20余起,全村无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善学习爱思考普法强调解好

  2020年,某村因建房时工人拆除合子架造成人员伤亡,家属和施工队、房主因为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家属扬言如赔偿不到位就把棺材抬到对方家里。延津县塔铺街道调委会调解员李继峰闻讯,把三方请到一起,并协调公安、信访、综治等部门联合调解。通过安抚家属情绪、解读《民法典》、划分责任,最后达成共识,签订了赔偿协议。

  这只是李继峰成功调处650多起矛盾纠纷中的一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6年来,他收到锦旗25面,其中涉诉、涉访案件128起,有效消除多起上访隐患。2021年7月,“李继峰个人调解工作室”成立,同年底,省司法厅厅长专门莅临塔铺调研,对人民调解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李继峰不仅系统学习了《宪法》《民法典》《人民调解法》,还不断学习各类司法解释、典型案例,积极吸取前辈积累的宝贵经验,不断在调解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以解剖麻雀的态度总结每一例成功案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进步和收获。通过多年学习实践,他总结出人民调解“六心法”和“六字诀”工作法。

  李继峰立足矛盾纠纷治理长远,把法治贯穿于人民调解工作之中。2019年11月,某村两户村民因耕地边界发生纠纷并报警,其中徐某仗着家族人多势众,拒不退还经村干部丈量后多占邻家的耕地。得知此事后,李继峰立即前往调查取证调解。在田间地头,当着众多围观村民,解读了《民法典》的有关条款,给广大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最终双方达成共识。李继峰打下了两家土地边界标记,并拍照固定证据,签下调解协议。既成功调解了一桩积怨多年的民事纠纷,又起到法治宣传教育的良好效果。

  李继峰将调解工作融情入法,按照“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的原则,抓住关键点,盯住关键人,将情、法、理有机结合,耐心化解纠纷。今年4月,某村群众因占地补偿问题和村委会产生纠纷,几十户群众到调委会反映问题,群众情绪激动,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群体信访事件。李继峰一面安抚来访群众,一面通知村“两委”干部到场了解情况。通过一个多月的逐户逐人讲解法规政策、做思想工作,最后达成补偿共识,平息了一场群体事件。

  目前,我市有人民调解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3982个,横向扩面建立医疗、交通、劳动人事争议、环保、金融、知识产权、企业等行专类调委会44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3997名。他们构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是化解矛盾纠纷的主力军;他们奔走于第一线、乡土间,让老百姓遇事有地儿说,有人帮;他们让“枫桥经验”在新乡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