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
外聘一流师资助力“双一流”创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树荫受聘仪式
百年风华师大正茂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树荫为学生授课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瑞颖为学生授课《计算机网络》
▲学子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氛围浓厚
□丁艳冰任霞刘吉磊文/图
9月22日,作为外聘一流师资,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瑞颖来到河南师范大学,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1级计科1班116名本科生上了一堂《计算机网络》课程。同学们不出校园就能够当面聆听一流大师的授课,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氛围浓厚。
截至目前,河南师范大学已经正式聘任18位国内外著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通过外聘一流师资吸收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院长蒋占峰表示,今年以来,学院已经聘任了包括王树荫教授在内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3位知名教授,全面建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专业核心课程,学生每周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加快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步伐,也大力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底蕴深厚,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氛围浓厚,在校园中到处都能见到在学习看书的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树荫在给河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上完课后,信心满满,“学生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未来有无限可能。”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成立学生中心、教师中心、课程中心,不断完善人才自主培养学科体系,健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体制机制。从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出发,改变供给对于需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实现供需平衡。在教师供给配备方面,学校树立“教师因学生而在”理念,赋予大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权,推动教师为生存而战,促进优秀教师资源的供给和共享,激励教师切实提高课堂质量、自我追求卓越、促进职业发展,提升育人效果。
2022年11月,学校出台《河南师范大学外聘一流师资管理办法》,在学校获批的3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率先聘任了“双一流”高校的师资,通过同步课堂、集中上课等方式,承担学校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提供制度和资源保障。外聘一流师资制度出台后,7个学院已外聘18位海内外优秀专家为本科生授课,其他各学院也与30余位名师达成初步聘任意向。
在精神健康领域有着丰硕学术成果和学术威望的韩国大真大学教授姜甲远日前被社会事业学院聘任为兼职教授。姜甲远高度赞扬了河南师范大学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师生学习、工作的热情,表示将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教学、科研平台,认真履行特聘教授岗位职责,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贡献个人力量,努力带领团队取得高质量成果。
“作为精神健康领域的国际权威,甲远主编的教材《精神健康论》在韩国已经被多次印刷出版使用,但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版此类教材。姜甲远到来之后,该校在上课的同时,同步编写《精神健康论》的中文教材,此后将这门课程延续下来。社会事业学院教师、姜甲远教授助教孟照军表示,学习并掌握精神健康理论知识对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迫切且必要,姜甲远的到来,填补了学院这方面的空白,对于学院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外聘一流师资也影响着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李源表示,学院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鲍培明为兼职教授,作为他的助教,自己从鲍老师身上学到了如何艺术性地将计算机工作原理与人类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也学到了如何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表归纳总结,更学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深化以“学生可选择权”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最终落脚点在于全方位服务和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名师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深受大学生欢迎。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的杨怡涵在听了几次鲍培明的授课后,感到受益匪浅。她坦言:“这门课给我打开了一个学习的新世界。理论课上,鲍老师耐心细致,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课后也总是和我们交流心得,鼓励我们多问多思考。实验课上,老师更是耐心地解答每个同学的问题,给大家一遍遍演示,确保每个同学都能解决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以“教师因学生而在”为理念,通过外聘一流师资,重建教师考核评聘制度,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智慧化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打造了一支机制多样、身份多元、评价多维、质量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校坚定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快“双一流”创建步伐,围绕“双一流”创建优化学科学院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