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血时应注意的问题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的许多生理特点和参数,许多病种、病理特点和病理标准与儿童不同,与成人更是相差甚远。由于新生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使得新生儿输血具有许多独特性。
新生儿血容量小,其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度易受输入血中所含电解质和PH值的影响,尤其是新生儿肾脏保钠排钾和维持酸碱平衡的功能尚不成熟,所以,短时间内大量输入(≥25ml/kg)存放过久的红细胞,K+含量高,2,3-DPG水平低,可能引起患儿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出现高血钾、低血钙和酸中毒,但小剂量缓慢输注不会出现上述症状。国外使用一种可保存42天的AS-3保存液红细胞给早产儿输注,剂量15ml/kg,与保存7天的CPDA红细胞比较,前者需献血者数量较少,输血反应和污染机会少,而血PH、钠、钾、钙、乳酸、血糖及红细胞比容与后者相似,是一种较安全的血源选择。但对于感染或血小板、凝血因子减少、新生儿急性大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输库存血不如新鲜全血效果好。
虽然新生儿出生时体温调节中枢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但刚刚从子宫内过渡到子宫外温度显著降低的环境,其产热能力低,同时容易散失热量,耐受环境温度变化的范围明显比成人窄。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贫血患儿及其他疾病的患儿,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变化或输血、输液等治疗而产生异常波动。基于上述原因,新生儿输血时温度不能过低,这在换血时更应注意。大量输入温度过低的血液制品可导致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增加,外周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出现肢体发冷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者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组织水肿,血浆容量下降,处于休克状态。低体温亦可引起心肌损害、心脏传导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改变及DIC等各种出凝血机制障碍。少量输血时,新生儿输血液制品的温度达到室温即可,当大量换血时应将血液加温到不超过37°C后输注。贫血愈严重的新生儿,每次输血量应愈少。Hb<30g/L,每次输血5ml/kg至6ml/kg为宜,且滴注速度应慢,10滴/分或1ml/(kg·h)。
(新乡市中心血站肖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