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井村到望景度假村(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几天后,赵田向四门开荒人宣布了一项决定:从明天起,凡来地里干活的人,每天想办法捎一块青砖来。

  翌日,家家户户的箩筐里、拖车上,都多了一块青砖。

  三年后,在赵家的那块河滩开荒地里,已经堆起了一大堆青砖,足够砌一眼浇园、饮水的水井了。是开工打井的时候了。打井势必要占地,可这眼井打在哪儿好呢?赵田请来了方圆百十里出了名的风水先生张半仙。张半仙在赵、王两家的地里来来回回走了三遍,在地里插了三溜小红旗,掏出怀里的铜罗盘在地上摆放了一通,往紧挨赵家的王家开荒地里一处高高的土岗一指:“就在这儿了!”在一旁看热闹的王家当家人胸脯一拍,朗声说道:“王家和赵家谁跟谁呀,大力支持!”

  俗话说,修桥铺路当下功夫。打一眼井,解决两家浇地、吃水难题,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大善事了。说干就干,赵田这些年早已摔打成一个干农活的好把式了,犁耧锄耙放哪哪行,扬场放磙搁哪哪中,箍井的活计也不生疏。赵、王两家男女老幼齐上阵,东家捐了柳树解板做井底,西家捐了苇席、木棍箍井胎,南家捐了条石做井台,北家捐了榆树做撑杆。大家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不到半个月,一眼漂亮的新井完工了。

  新打的水井果然泉脉旺,出水多。赵家四门人舀出第一瓢甘甜的井水,请永兴屯白胡子老族长品尝,老族长连声说甜!王家长辈人尝过新井水后,直竖大拇指。赵、王两家从获嘉县城买来了十多坛古阳大曲,杀猪宰羊,同喜同贺,他们原本善饮,这次直喝得云天雾地,大醉方休。自此,这块贫瘠的荒滩地有了第一眼水井,久旱的土地也能用井水浇地了,赵、王两家人来地里干活儿再也不用带水桶、水壶了。土地越开越多,地力越培越肥,粮食收成也越来越好。

  眼看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家业越来越大,为使四门人到开荒地干活儿免受奔波之苦,赵家族长干脆分派赵田这四门一支人在这里盖房子定居下来。王家也有人在这儿盖房住下干活儿,于是,一个新村落自然形成了。

  嗣后,赵、王两族人丁兴旺,安居乐业,相互照应,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由于这眼井是打在王家的开荒地里,人们习惯称此井叫“王家井”,后来人们干脆也管这个新的村子叫王家井村了。民国年间,王家井的村名,开始被简便地称为王井村,并一直沿袭到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人民政府在黄河下游兴建了人民胜利渠自流灌溉工程。从此,位于人民胜利渠上游的王井村,有了得天独厚的水利灌溉条件,村里包括“王家井”在内的大大小小的七八眼土井,也纷纷粉墨“退”场。见证了当年赵、王两家世代友谊的那口“王家井”,也被人们盖上磨盘、覆上黄土,结束历史使命了。

  昔日的王家井村,如今的王井村,可以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往昔的荒沙盐碱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旱能浇、涝能排的优质高产的风水宝地。王井村人除了种植农作物冬小麦、黄河水稻外,还大力发展大蒜、草莓等经济作物种植。在外求学的大学生、研究生比比皆是,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人士不可胜数,他们致富不忘乡里,纷纷回村投资兴业。

  复员军人赵开军在外搞高铁桥梁建设工程,带出了一支优秀的企业团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近年来又把殷切的目光投向家乡这片热土。他投资5000余万元,兴建了占地120多亩的“望景休闲度假村”,集商务、会务、休闲、娱乐、观光、采摘于一体,现已建成并正式运营,吸引了周边郑州、新乡、焦作等地方的游客纷至沓来。⑦

  (王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