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中的“向日葵”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新乡工程学院讲师陈红芝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琚铭洁

  陈红芝的桌子上,除了书本资料外,一封信上面放着一株手工编织的像“小太阳”一样的向日葵,格外显眼。这是今年毕业的学生绳静渊送来的临别礼物。

  绳静渊在信中写道:“见字如见面,很抱歉不能当面和您说再见,大学4年里非常感谢您对我的教导和帮助。您总是像‘小太阳’一样认真敬业、爱护学生、爽朗大方,永远充满活力。”教学28年来,在陈红芝QQ、微信的学生留言里,“喜欢您、感谢您、想念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土地当教材,田里教知识,这就是新乡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讲师陈红芝。“除草、翻地、播种、间苗、定苗......”把三尺讲台“搬”进田间地头,是她最常用的上课方式。时而和学生们一起俯身观察;时而取一簇植物为例,现场答疑。根据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一有时间,她就带着学生到田间地头上课,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见证植物生长的全周期。

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课堂。2018年7月,陈红芝作为省第十普查队副队长,带着团队的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所到之处基本都是乡村,丰富的山地植被让学生们大开眼界,采摘记录了不少当地重点中药材。普查的3年里,植物生长的每个季节,陈红芝和她的团队都从未缺席。“下乡普查,早上6点出发,晚上八九点回来,一天13个小时基本就是常态。”早已习惯长时间呆在田地里的陈红芝说道。

  对于常人来说,日复一日的田地实验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但这种单调的工作却被陈红芝干得有声有色。一直以来,她以新乡工程学院实验田为依托,带领校实践团队针对道地药材“卫红花”展开田间种植管理以及实验室相关性状研究、分析,为农户选育优良品种,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她根据研究方向带领学生组成3个科研创新团队,在研究实验之余,将部分植物采摘、押花、制作成各种工艺品,参加各种活动比赛,共获国家专利授权2项,制定地方作物栽培技术标准2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9项。

  2021年6月,在陈红芝的鼓励下,当时大二的绳静渊加入项目团队,参加了大学生创业比赛。经过数次的试验,一次次更加精确的改进,“梓语押花手作”项目最终获2021年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我记得很清楚,比赛期间您因为用眼过度,眼睛起了小水泡,还在熬夜陪我们修改资料,只为做得更好。”绳静渊在信中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

  一年又一年,陈红芝带着自己的学生走过严寒,踏过酷暑,上山下滩。从2008年执教以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她的教导下,对植物产生热爱,从本科校园走向科研院所,如今大多坚守农业领域。“时常想起上本科时,跟您种红花作实验的情景。陈老师,您是带我走上科研之路的启蒙老师。”毕业10年的学生卜远博在网上留言。

  向日葵追求光明,但扎根泥土。陈红芝就是学生心中的那株积极向上的向日葵,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在大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和果实一同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