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学习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华涵真

  个性化学习是基于学生个性特征、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与朋辈的支持,呈现出自主学习、自由氛围等特征。个性化学习强调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设计教育模式,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作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承担着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受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因素限制,思政教育难以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发挥育人作用。而在个性化学习视角下,思政教育可基于全新教育理念、多元教育模式,真正从大学生主体角度出发,实现教育过程的供需平衡,在教育资源的持续丰富、教育形式的有效创新中,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助力高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时代新人。

  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组建高水平教育队伍

  教师教育理念的高度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效果。个性化学习视角下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既需要高校提供必要培训活动、科学调整人员结构以优化教育队伍,也需要教育工作者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将大学生主体置于教育中心。一方面,高校应提供系统化培训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更新自身教育理念,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并在培训中形成对思政教育新形势、新要求的全面认知,结合培训者的引导锻炼教育技能,以实现教育者自身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具体而言,高校应立足校内思政教育者教育实际,分析其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活动,结合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需求提升思政教育实效。与此同时,高校应创新培训形式,重视培训者与教育者在培训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以此深化新型教育理念影响,帮助教育者在实践互动中掌握全新教育知识、锻炼育人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应优化思政教育队伍人员结构,在丰富教育队伍人员组成的基础上全面提升队伍育人综合素质。具体而言,高校应将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学生主体意见领袖等主体全面纳入教育者队伍,多角度挖掘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掌握学生学情实际,并在集体备课实践中突破教育局限,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引领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全面把握学生学情实际,供需平衡设计教育模式

  个性化学习强调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学情实际,关注教育模式与学生主体需求的一致性和精准化。基于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需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学情实际调查,精准研判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为思政教育提供有效参考。其一,高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高质量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确保思政教育在契合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开展学情实际调查,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分析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采集学生主体的相关信息,从入学信息、课程参与情况、奖惩情况、家庭信息、就业意向、学习态度等层面分析学生主体学情实际,结合信息整理、数据分析建立完善的学情实际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精准画像,为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依据。其三,高校应深化供需平衡理念,在精准研判学生主体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以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专业实践技能、思想动态及价值观念等为现实依据,结合思政教育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并在供需平衡中强化思政教育实效。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学情实际的调查还是教育模式的设计,在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学生主体的隐私保护,通过必要的数据隐私管理、设置健全的数据采集制度等途径保障数据采集、信息整合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并加强校园网络系统防火墙设置,避免信息泄露,以此为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营造健康和谐的信息环境。

  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库,提升学习内容个性化

  个性化学习视角下,思政教育内容应得以丰富,满足不同学生主体差异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当代大学生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高校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着力点,持续关注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中拓展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库,奠定教育模式创新的内容基础,支撑学生主体个性化学习的顺利推进。第一,高校应以当代大学生学情实际为依据,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转换整合,拓展教育资源来源范围。为此,高校应从大学生密切关注的时政新闻、热点事件中选择符合思政教育主题且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资源,并加以转换整合,以此在保障思政教育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内容,以具有网络信息特征的教育资源吸引大学生关注。第二,高校应建设思政教育资源库,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内容支撑。这就要求高校在挖掘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线下教育资源过程中,持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强调共建共享,在与优秀高校、相关社会机构的合作中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库,支撑教育模式创新,为师生互动、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全方位反映教育实效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的创新对个性化学习必不可少,而且随着个性化学习对思政教育模式创新需求的不断转变,教育评价体系应得以充分发展,在精准契合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助推思政教育高质量创新。从评价主体层面来看,高校应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大学生、家庭成员、专家学者、社区成员等全面纳入思政教育评价主体队伍中,以充分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客观评价作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政教育实效,真正在优势互补中提升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此凸显思政教育评价的个性化特征。从评价指标层面看,高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在关注学生主体思政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将学生学习习惯、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等全面融入评价标准,从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明确思政教育综合效果,以此提升教育评价综合性。从评价方式层面看,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针对不同学生主体的个性化评价作为主要方式,重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在动态化分析和整理中实现精准化评价,及时发现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予以有效调整,以此促进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创新,不断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实效。

  (作者系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