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任小虎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高度,提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这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破解我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程度不同、发展速度不等、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健全完善城乡统筹的政策体制机制,创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路径,建好用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乡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显著提升,城市与乡村融合、市民与家园融合、文明与治理融合,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目前,新乡市共有全国文明村镇20个(5个乡镇、15个村),省级文明村镇42个(24个乡镇、18个村),市级文明村镇226个(14个乡镇、212个村)。已推选“乡村光荣榜”数量4万余名,“星级文明户”覆盖3140个村,113.8万农户参与认领。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726个。成立“10+N”专业志愿服务队251支,培育各类志愿服务项目1017个,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174个。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共有116位获得中国好人称号、61位获得河南好人称号、252位获得新乡好人称号。如今的新乡,以榜样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以文化的力量涵养幸福生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已经从“一处独美”到“城乡共美”、从“环境美”到“行为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文明城市”到“城乡文明”,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的协奏曲奏响牧野大地。

  二、当前我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我市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工作开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县(市)领导重视不够,个别领导政绩观有偏差,抓经济发展是“高手”、抓城市建设是“好手”、抓农村精神文明是“新手”,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学习不深、理解不透。有的甚至认为精神文明是“软”指标,搞好了,给脸上抹粉、只是“锦上添花”的工作,搞不好也无所谓,导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处于“闲时抓一抓、忙时放一放、检查时突一突”的状态。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么是没有真正列入地方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要么是考核所占分值较低,以致于县、乡政府包括县直有关部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上级检查时往往是“连夜做展板、突击来迎检”,洒水车提前跑一趟、屋子里临时扫一遍,检查组走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些县(市)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政治站位,更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往往是号召多、落实少。没有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常态长效工作机制,督导检查不到位,只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基于以上现象,使得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创建积极性普遍不高,创建创新意识不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在低质量、低水平徘徊。

  二是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人才队伍是基础。由于多年来的思维惯性,导致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严重不足,且专职不专用。特别是2019年党和政府机构改革后,各级文明办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人员编制短缺。部分县文明办工作人员只有1个~2个,且存在“在岗不在编”(身份所限)或“在编不在岗”(借调出去没有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等现象。在乡镇,没有专职部门,只有一名宣传委员对口上级各项工作。而且宣传委员大多都是由刚升任班子成员的同志担任,存在着业务不熟悉、工作资历阅历浅,安排部署精神文明建设时存在工作力度小、贯彻不到位、落实不彻底等现象。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等现象,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也缺少了参与的主体。部分乡镇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不经常,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不贴合农村实际、不符合农民口味。有的不注重农村文化能人、基层文艺骨干的作用发挥,植根农村且有农村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不够,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普遍不强。

  三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地域上的城乡分离,也不仅是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等物质文明层面的城乡分化,还包含有精神文明层面的城乡分化。目前,我市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上,呈现出市区比县域好、经济强县比弱县好、高一级的文明村镇比低一级的村镇好的态势。一些乡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道路坑洼不平,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机构的设施器材要么陈旧、缺失,要么利用率不高,无法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

  三、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由于我市各地的县情、乡情、村情千差万别,建议形成市级层面分析研判、县级层面统筹指导、乡级层面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市级要发挥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作用,把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各部门、各行业的规章制度中,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统筹联动、协同执行的领导、运行、管理、评估等机制,以便于县、乡两级工作具体操作,特别是要采取从上至下的模式,层层召开座谈会、协调会、观摩会等,打破工作壁垒和条块分割,确保基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运行流畅。县级要按照省、市安排和拟实施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结合自身实际,全盘衡量、统一部署、分步推进,把省、市的政策悟深吃透,把各类资源和各项投入应纳尽纳、应用尽用,特别是要把握好上级的新政策、新动向、新趋势,发挥叠加作用,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发挥最大效能。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把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作为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以新乡先进群体精神为引领,以榜样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努力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持续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拓展乡村光荣榜、星级文明户、一约“五会”和村史馆建设等有效载体,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传统文化传承、邻里守望相助、自治组织建设、道德评议教化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农村地区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向城市社区延伸。

  第三,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提质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当前打通、贯通、连通城市社区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有效的载体,要在阵地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充实人员力量,常态长效开展活动。通过学习科学理论、宣讲党的政策、深入移风易俗等方式,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深化拓展文明实践示范所(站)、文明实践点、文明实践基地等,推进城乡书房、革命纪念类设施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场所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打造开展文明实践、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阵地,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文明实践服务圈。

  总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崭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城市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到城乡融合的内在联系点和协同发力点,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区域融合”的理念,只有不断丰富和创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平台和载体,抓住关键点、找准发力点、挖掘新亮点,建强用好全市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才能推动我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