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努尔妮萨·努尔麦麦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进一步巩固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思想情感基石及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中都着重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党的民族工作的至关重要性。大学生群体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核心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对国家民族政策和历史文化的全面深入学习,可以直接高效地将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传递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内部,加强少数民族人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了解及认可,提升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各民族人民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

  一、强化高校思政课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和重视落实,其中最基础的就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和文化理论课程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和党政方针路线的全面了解,从而端正其思想政治意识,坚定其爱国爱党信念。

  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创新和丰富。第一,重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科学精准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内容。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通过普及中华各民族团结一致守护共同家园和人民的历史,引导学生明确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对于维护各民族共同根本利益的重大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课程教学中,突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依据,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和党的认同感。第二,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发挥其他课程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中的独特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共同组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相关课程可以通过普及少数民族语言,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理解包容与和谐相处。第三,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地方民族文化特点和少数民族学生分布情况开设特色课程。尤其是民族类高校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本校学生必修的思政公共课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相关的选修课,提升少数民族参与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实践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通过文化理论教学引导其树立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全面深化和巩固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和坚定信念。

  第一,要塑造良好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影响。校园环境建设所采用的设计理念、装饰品或各式各样的文化图案元素要尽可能蕴含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民族国家历史文化普及功能,同时全面涵盖中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思想。比如在校园移动展板、滚动屏幕、校报中宣传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思想口号。第二,要围绕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和开展丰富且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校园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切实践行深化自己的民族观、国家观,坚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感和认同感。比如利用课余时间、民族节日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播放红色主题爱国电影或纪录片,尤其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一致对外的红色历史主题电影;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参与体验和交流互动,加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友好融洽氛围。第三,重视校外实践活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巩固价值。比如组织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组织学生参与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活动等,通过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各种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只有各民族人民相互扶持拧成一股绳,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实现和保障各个民族的根本利益。

  三、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教育教学培育机制,这是高校持续稳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保障,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力量,建立一套致力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教学体系和专门机制。第一,要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高校党组织要将持续有效落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工作内容,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思想主题教育,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入党。第二,要保证教师队伍有较好的思政文化教育素养和自觉意识。高校教师尤其是少数民族高校教师必须积极自觉铸牢自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主动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文化教育引导。第三,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国家大事、民族历史和文化、先进思想政治理论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窗口平台。比如高校官网可以增设推送国家最新民族政策及重要思想的专栏,并将其融入自媒体视频等介质中。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国家民族工作开展和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必须将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和严格的贯彻落实,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和日常教育普及,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归属感,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进而发挥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促进各民族和谐繁荣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和中坚力量。

(作者系吉林财经大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