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村”村名的由来(上)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Array

Array

  明朝初年,由于获嘉县境内的古黄河突然向南迁移了数十里,所以,在现在的县中、县南一带一下子多出了数十里的滩地平原。适逢当时的明政府为了改变中原多年战乱形成的“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局面,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的泽、潞、汾、沁一带大量向中原迁民。就是在这个时期,在现在的亢村这片土地上,前前后后从外地迁徙过来了张、赵、王、周、刘、庞六大姓居民,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老六户”。

  “老六户”落脚这片土地后,几姓人家和谐相处,互通有无,周济贫穷,相互帮衬,在豫北一带一时传为佳话。

  不过就在这六姓和谐的大好形势下,他们也遇到了难题,大家共同居住的村子究竟该叫什么名字?按照当时最流行的命名法,叫“张旗营”吧,不妥。叫“张赵旗营”吧,还欠缺了王、周、刘、庞四姓,也不妥。叫六户村、六家巷吧,意思不明了,也不太好听。就这样临时的名字叫了好几个,但始终也没有想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村名。

  一次,在大伙儿平整庄基的共同劳动中,一位村民的铁锹突然被一块石头磕住了,他换了个角度下锹,想把这石块撬出来,但连下了几锹,遇到的都是硬石,才知道这里埋着的原来是个大家伙!于是,好几个村民齐心合力挖了好一阵子,才将这一大石挖了出来。哦,原来这是一通古碑,上面还有文字!

  几个人七手八脚把碑体撬了个面朝天,并用水冲净碑面,几个曲里拐弯的古字清晰地显现出来,但谁也认不准上面刻的是啥字。于是有人建议去找邻村的老翰林,说他准能认识这些字,或许还能把它的来历说清楚。

  这老翰林姓啥现在也记不清了,只知道他读了一辈子的四书五经,满腹经纶,却一直科举不第,直到七十二岁,不知受到了哪一位的可怜,才祈求上峰给他发了一块“恩赐翰林”的匾额。老人家为此高兴了好一阵子。其实,他也只是一个温馨清高、不入群的穷人。

  老翰林洗漱沐浴后,拄着文明棍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来到了石碑前。他端详了一阵子,先辨出了横行的“单父宰”三字,又读出了竖行“陈公讳亢之墓”。然后,后退一步,闭目对天一揖:“哦,恭喜众人有福了。贤人,这是圣贤之碑!”

  “啊!是孔子?孟子?还是关公?”  “非也,非也!此人没有孔圣、关公名气那么大,他是孔老夫子的贤徒,但也是贤人呀!”

  在大家的急切催促下,老翰林向大伙娓娓道出了这墓碑主人的典故与身价。原来这墓碑的主人叫陈亢。

  陈亢,春秋时期陈国山桑(今安徽蒙城)人,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的第六十八位。在大的孔庙中常塑有他陪侍孔子的塑像。所以他是贤人。

  陈亢生于公元前511年,是家中的老二。传说在他出生的当天晚上,天空的东方出现了一条苍龙,只见它双角、三爪,遍体鳞甲,吞云吐雾,目空万物。在苍龙的头部,有四颗星星异常明亮,陈老伯懂得这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亢星显形。想想当日瑞鸟鸣唱、苍龙现身、亢星闪耀之事,陈亢的父亲陈老伯心中甚喜,便给孩子起了名字——陈亢(读:刚)。陈亢,字子禽,自幼聪颖过人,有诗书过目不忘、一遍成诵的本领,深得陈老伯夫妇的疼爱。陈庄人都说陈亢绝不是一般的人,一定是苍龙投胎转世而成。

  陈亢少年时期,楚国开始进攻陈国,一时间,战火硝烟弥漫了山桑的天空。为了躲避战争灾难,陈老伯便带着全家人远赴齐国,投奔大儿子去了。陈亢的哥哥陈子车也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弟弟,就带着陈亢到处游玩。此时,恰逢孔子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来到齐国,小小陈亢出众的才华,深得孔老夫子的赏识,孔子遂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

  孔子有一个儿子,名鲤,字伯鱼,年龄与陈亢相仿,平时也跟着陈亢等人一起听父亲讲学。陈亢心想,老师门下有三千弟子,他的儿子也在其中,老师一定会偷偷地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的,如果我要是掌握了老师的“秘诀”,那我岂不会在同学们中更优秀?想到这儿,他心中有了一个主意。

  有一次下学后,陈亢故意放慢步子,等着最后一个离开学堂的伯鱼。陈亢看看四周无人,便开口问道:“唉,伯鱼,你最近的学业进步很大,你父亲都给了你什么样的特殊教育?”

  伯鱼抬起头,思考了一下,认真地答道:“好像有,不过只有两次。”

  听到这样的回答,陈亢非常兴奋,心中暗想:大家都把我的老师尊为圣人,原来圣人也是自私的。接着说道:“伯鱼,我的好同窗,快告诉我老师私下里都教了你些啥。”

  “嗯,有一天,父亲问我温习《诗经》了没有,我说还没有。”伯鱼一板一眼地说道,“父亲就对我说《诗经》的里面知识丰富,不把《诗经》温习熟了,道理不明白,心气不平和,说话就没有材料,也就无法跟别人对话了。接下来我就去温习《诗经》了。”

  这样的答案让陈亢很失望,这是哪门子秘诀,《诗经》是老师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会背诵的。所以,陈亢急不可耐地问第二次的情况。

  “第二次嘛,好像是一天傍晚,父亲问我温习《礼记》了没有。我也是回答没有。父亲就对我说学礼就是学做人,不把《礼记》温习熟了,品行不端正,意志不坚定,将来便不能立身处世!接下来我就去温习《礼记》了。”说这番话时,伯鱼很天真,也很认真,陈亢思考再三忽然领悟,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⑦

(王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