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宫”飞涛鸣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黄河飞龙在嘉应观上空起舞。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蒋鑫摄

  春风又绿黄河岸,优势再造谱新篇。悠扬的埙声,从“黄河故宫”飘出。春意盎然的季节,敕建嘉应观的朱红大门豁然开朗,涛涛黄河,激越跳动着文化之声。

  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嘉应观是黄河历史文化地标,是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的形象载体,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黄河故宫”。

  “我们都知道,黄河之险,险在武陟。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而‘豆腐腰’的起点就在武陟县嘉应观乡境内。清康熙末年,黄河在嘉应观秦厂和詹店魏庄、马营4个地方5次决口,雍正带领河防官员修金堤筑御坝,并修建淮黄诸河龙王庙,赐名嘉应观。嘉应观不敬神灵敬功臣,陈列着18位治河功臣的塑像,记载并传承着可歌可泣的治黄史。”武陟县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翟嵩峰介绍说。

  治黄历史辉煌,传承任重道远。焦作这块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之地,养育着一方土地上的黄河儿女,透享文化滋养,传承时代精神,在黄河岸边奏响最美的乐章。

  站在离嘉应观不远的黄河大堤上,眺望四周,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条条生态廊道亮丽如画、一个个文旅项目齐头并进,一派绿色发展景象。以黄河沿线百公里的王园线为载体,焦作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文化廊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去年焦作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谋划‘打造高能级文旅,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作为黄河儿女,浸润着黄河文化基因,坚韧不拔的黄河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踔厉奋发,汇聚成干群拼搏竞进、勇争一流的涛涛之声。”嘉应观乡党委书记谢占强说。  嘉应观奏响的新时代黄河协奏曲,让承载文旅项目的该乡御坝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了甜蜜的“文化蛋糕”。

  御坝村就在黄河边,村里2200多人、8000多亩滩地。过去,家家户户土里刨食。现在,依托黄河御坝文化,该村建成了黄河文化研学基地,实现村民常态化就业100多人,正在规划建设的民宿、餐厅、商业街等项目投产后,将会实现更多村民就业。

  “今年春节期间,研学基地入园量平均每天3万多人次。现在我们听到的黄河涛声,里面充满了幸福,是幸福河边幸福村的真实写照。”御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战通高兴地对记者说。

  “依托黄河文化,御坝村研学基地名气越来越大,顺势打造的御选好物直播平台人气也越来越旺,‘五星支部’创建让御坝村更加闪亮、村民更加幸福。”嘉应观乡党委成员、组织委员张俊杰说。

  延绵黄河两岸,看不尽的生态发展;涛涛黄河之声,讲不完的黄河故事。

  这涛声汇聚了沿黄人民治黄筑堤的未雨绸缪。昔日禹王治水、汤王筑堤、邢人作丘,今朝河务、水利、应急等部门巡堤查险、加固河堤,干群携手筑起坚不可摧的河防,经受住了2021年特大暴雨的考验,仍安澜无恙。

  这涛声汇聚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农业样板。在“襟黄带沁”的怀川千里沃野,黄河“水患”变“水利”。去年,焦作有4个小麦品种亩产均突破900公斤,小麦高产创建再拔全国头筹。先后累计创造全国纪录30多项的焦作小麦,有效落实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擦亮了焦作“中国小麦之都”金字招牌。

  这涛声汇聚了滋润怀川儿女的文化底蕴。黄河岸边的温县,依托太极文化,吸引世界各国数亿人习练太极拳。温县太极拳的成功申遗,让太极拳文化享誉世界;孟州韩愈首提的“踔厉奋发”,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武陟县打造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一张张璀璨的黄河文化名片,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注入奔腾不息的黄河力量。

  这涛声汇聚了黄河儿女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盼。“二月二,龙抬头”,一年一度的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青龙宫庙会,舞狮现场强力“吸睛”,民俗文化表演镌刻着人们的幸福。传统文化丰富了生活,高跷、旱船、龙灯,演绎黄河涌动的模样;气势磅礴的黄河盘鼓、嘹亮震天的黄河号子、粗犷有力的怀梆,充盈着增加经济收入的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在耳畔回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征途上,作为黄河文化重要发祥地的焦作,蕴含着挖掘不尽的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描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塑造着黄河文化传承的新典范。而这正是滔滔黄河激扬的时代乐章!⑩

  (“倾听黄河的声音”报道组记者赵晓晓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