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藏书“家”

2025年05月10日

江红斌

  在获嘉县史庄镇史庄村最宽的那条大街南侧,有座用水泥粉刷的两层小楼悄然而立,尽管小楼灰色的基调在村庄里并不显眼和张扬,然而,二楼却是村民李际峰的藏书楼,存有海量的藏书。

  李际峰今年54岁,收藏书籍已有40多个年头。我是个爱读书远胜于爱美人的人,与际峰熟稔,因书结缘成为至交,没少借阅他的藏书,凡我需要的书,他那里都有。

  藏书在二楼。房子里摆满木柜,柜里的书,一排排一摞摞,如列队的小学生,让人瞬间像走进了书的海洋。尽管木柜个头参差不齐、颜色深浅有别、年代新旧不一,却都塞满了各类书籍。随便打开一个木柜,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字气息。这里的藏书种类非常丰富,有天文、地理、历史、曲艺、工具书、红色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武侠小说、名人传记、古玩收藏鉴赏、现当代文学作品等诸多门类。

  最引人注目的是整箱整套的书籍。《莎士比亚全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续纪》《二十四史》《二十五别史》《清史稿》《三言二拍》《金庸全集》......这些成系列的名著占据了木柜的所有顶层。预估际峰所有的藏书有上万册。我假设一下,如果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读书,平均3天读完一本,一辈子也看不完这里的藏书。

  我问过际峰为什么会萌生图书收藏这个爱好,他的回答让我心生敬意。他说,小时候书少也买不起,难得见到书。人啊,有个怪癖,越得不到越想得到,对书的渴望越强烈,收藏的欲望自然就萌发了,他从只读书变成了刻意收藏。他的藏书经历也很坎坷。刚开始,他到新华书店打折处理的书堆里去选。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旧书市场开始繁荣,他的购书热情异常高涨,藏书量迅速增加。即使现在谈起那时的旧书摊,他还能如数家珍。为节省开支,他喜欢到废品收购站去细心挑选达到收藏条件的旧书。村里人都笑他与垃圾为伍,实不知他在“淘金”呢。他每到一个地方打工,也不忘搜集旧书。在北京打工时,尽管离琉璃厂很远,也挡不住他时常光顾。他说,去那里能“淘宝”。据说他在那里还真淘到几本近乎绝版的书呢。孔夫子旧书网出现后,想要的书都可以网购了,让他的收藏步入了快车道,书越来越多,收藏品类也越来越广泛。他还时常光顾亚马逊、拼多多、当当网等网站。尽管新书价格不菲,他也会因为特别喜爱而毫不吝啬及时购买。

  当谈及收藏门类时,际峰说,他一辈子爱读书,涉猎也很广泛,藏书也跟自己某个时期的读书兴趣分不开。小时候,他接受红色教育多,收藏的红色经典就多,诸如《红旗谱》《林海雪原》等。新、旧派武侠小说流行,他就收藏金庸、梁羽生、平江不肖生的全部作品。爱上古玩收藏那些年,就有了他《古代钱币收藏》《字画装裱工艺》等书的收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评书大行其道,他收藏的《说岳全传》《白眉大侠》《隋唐演义》等评书话本足足占了一只大木柜。最近他迷上了书法,买了许多名人教书法和颜体、柳体碑帖,还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书。他平时注重收藏名人传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丘吉尔、罗斯福等近现代史中的名人传记他几乎都有收藏。《红一方面军战史》《红二方面军战史》《红四方面军战史》《二十五军战史》等许多军事方面的大部头书籍在他的收藏中也占了很大部分。

  际峰在版本的收藏上更是讲究。拿《三国演义》来说,他早年买的是盗版书,质量低劣,错别字太多,后来就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套正版书。再后来,他又收藏了许多出版社的各种版本。光是评书《三国演义》就有袁阔成、田连元等3种版本。他收藏的三联出版社的《金庸全集》36本,本来就装了满满一纸箱,但当遇到香港某出版社发行的《申报》报纸连载版版本时,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全套的《三言二拍》因为他最初买的是小5号字印刷的,后来又买了一套大字版的《三言二拍》。

  大凡世界上所有爱书的人是不计名利得失的,际峰也是这样。当年,他在新华书店打折柜台里花9块钱买了一套足有半尺厚的3本《袁世凯奏章》,如今,孔夫子旧书网同样的藏品价格已经攀升至千元。有人就鼓动他把这套书卖了,赚取高额利润,他却不为所动,更加珍惜地把这套书保存了起来。

  际峰藏书多,看的书也多,知识储备更多,这大概就是他藏书与读书有别于普通人吧。他能从《吕氏春秋》到《战国策》再到《资治通鉴》罗列这些书籍的异同点;能从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始末谈到明潞王朱翊镠望京楼的修建和现貌;能从解释冥王星属不属于太阳系的争议到说出商朝人如何迁徙跨越白令海峡变成印第安人的考古之谜。谈起故宫,他能从正阳门向北直到钟鼓楼,沿中轴线细细说各个宫殿的名称和功能,甚至养心殿内住过几任君王都能说得清。尤其是嘉靖初期的“大礼仪之争”和几十年不上朝却能牢牢控制政权的故事;以及朱由校只管当木匠不理朝政、放权给宦官魏忠贤、把皇位传给弟弟崇祯的故事,他都能讲得绘声绘色。与际峰攀谈,简直就是在享受一场大百科全书式的饕餮文化盛宴,获益匪浅。

  际峰非常爱惜所有藏书,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借阅者不小心把藏书弄丢了或是弄破了,他会心疼得吃不下饭;如果弄丢的恰恰是本不容易搞到的稀缺书籍,他会一连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有许多买来时残破的书籍,他会极有耐心地对破书采用订正、装裱、补缺等手段修复,使旧书面貌焕然一新。他的案头,除了堆放方便日常阅读的书,还放有十几公斤的镇铁、锥子、线绳、胶水等修缮旧书的工具。他有一枚“际峰藏书”的印章,凡是他收藏的书籍,都会中规中矩盖上这枚印章。

  际峰这么多年藏书,尽管力争降低费用,花费也多达数万元。对于一个靠打工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很难承受。藏书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开始时遭到父母妻儿的极力反对,但他还是顶住压力,初心不改地收藏书籍。他的毅力渐渐感动了身边所有人。在他的影响下,父母开始热爱读书,妻子儿子也想办法给他寻找书籍,许多朋友捐书赠书给他,他藏书的影响面变得更加广泛。

  我疑惑地问过他,执着藏书难道仅仅只为了收藏吗?他说,读书多了,许多想法也随之而来。人的阅读能力有限,有些藏书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读。书籍本是让人阅读受益的,与其让藏书束之高阁,倒不如让更多读书人来阅读,才能体现藏书的价值。他这话,大有自己的藏书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慨叹。他说,等老了不再为生活奔波,会把所有藏书移到楼下,办个公共阅览室,让爱读书的人来阅览室读书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我夸际峰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村藏书家。他却说,把那个家字加上引号,他收藏的书籍的的确确藏在家里,但希望这个家能成为所有爱书人的家。

  说得太好了。在乡村读书人日趋减少的当下,有了阅览室这片精神文化圣地,乡村处处飘溢着浓浓的书香,文化的振兴让乡村振兴更具活力,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能够早日现实。我幻想未来静谧的阅览室里,人影幢幢,渴求知识的人们如饥似渴地在这里汲取养分,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因为酷爱读书,让我一刻也忘不了蜗居一隅的乡村藏书家。乡村啊,尤其是在你我不曾关注过而又太平常的地方,隐藏着让人不容小觑的平凡而伟大的力量。正所谓“大隐隐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