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5年04月19日

罗家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这为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慢就业”“有业不就”等诸多新状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就业资源获取短缺、就业自信心缺乏等原因,容易落入择业和就业的困局之中。针对这样的情形,高校应把资助育人当作关键手段,将经济援助和就业能力提升深入整合起来,依靠资助加就业双向激发模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确帮扶。高校应形成系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持续改进资助育人理念和体系,创新工作形式和方法,以资助育人工作助力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内在逻辑:资助育人工作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

  (一)政策转向:从经济保障到发展赋能

  我国已构建“奖、助、贷、补、勤、减、免、偿”八位一体资助体系,但传统经济帮扶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政策导向从“保障性资助”转向“发展型育人”,强调通过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促进就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及高校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更应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规划与发展能力。例如,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学生搭建起从校园到职场的桥梁。这种“发展型育人”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二)实践成效:价值引领下的育人突破

  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营造研究报告》表明,部分高校已取得一定育人实效:凭借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创建实习应用基地等措施,探索各种类型的校企、校地协作,集中社会力量,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水平;依靠“朋辈引领”,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先设定职业规划;构建“思创融合”育人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四级递进”课程中,并通过真实企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在职业领域的能力素质。

  (三)机制创新: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现今政策革新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资助对象更为精准,高校可通过校园卡消费数据建模(如月消费低于500元且食堂就餐60次以上),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精准识别需要资助学生,实现“隐形资助”。第二个特点是育人载体逐渐丰富,高校把时代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并将红色资源转变成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素材支撑。第三个特点是评价体系体现立体态势,高校推出就业能力发展指数,把职业适应能力、岗位胜任能力等指标列入资助考核系统。

  二、模式探索:从个体帮扶到群体赋能的双向发力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兼顾个体特性和群体发展规律两个方面,在微观执行环节,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计划来说,高校可联合合作企业向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提升受助学生就业竞争力。从宏观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可深入专业对口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补贴、创业政策扶持等帮扶机制,鼓励学生选择基层就业,并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定向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例如,针对目前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待遇降低的现实困境,高校可鼓励学生将职业选择从传统建筑领域扩展到智能建筑、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支持帮扶和指导。从单一的援助方式转向系统性赋能的这一转变,对于学生实现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优化策略:资助资源整合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向赋能

  教育帮扶模式更新应完成从单纯资金援助到复合型成长支持体系的升级转换,创建“资源保障—素养塑造—发展渠道”的循环支持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实践路径。

  首先,把数字和智能技术深入融合进学生精准帮扶之中。搭建智慧职业测评系统,整合学业与行为数据,开发“就业助推精准服务大模型”,实现个性化职业规划推送和智能问答服务;开展就业市场与企业需求情况调查,用数据增强决策模型改善帮扶的准确性,利用教学系统帮助优化学生职业能力。

  其次,高等院校致力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实施精准的素质提升计划,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建立体整合教育模式,把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能力培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并获得各类技能竞赛奖项。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基层服务项目,有效增强他们的综合服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构建多方协同机制,改善就业资源生态。高校应努力创建起招生、创业、就业三位一体协作机制,建立多元协同就业服务系统。同时,依靠凝聚学科专家、思政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专业教师资源,打造全员参加的育人局面,借助拓宽应用教育媒介,切实提升就业育人效果,扩大辐射影响范围。

  最后,建立完善的跟踪反馈机制,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通过收集学生的就业情况、职业发展等信息,对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帮扶策略,以确保就业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资助育人的视角下,提升就业能力十分关键,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也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体现。重视学生就业观念和理念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改善就业服务链,并借助应用平台的搭建优化学生的竞争力,高校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协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职业发展中的问题,推动他们从“被动受助”向“积极发展”转变。高校应该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理念,构建“政策—资源—评价”的循环体系,优化就业育人成果评价体系,把资助育人由单纯的“守住底线”转变成积极的“助推发展”,为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