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贤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乡贤文化作为扎根于家乡的“风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农村滋养着一大批乡贤力量。大力挖掘、培育和传承乡贤文化,可以聚乡贤、促发展、惠乡村、转民风,厚植农村精神文化的沃土。
一、乡贤文化的基本内涵
“乡贤”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乡里德行高尚的人。而今,乡贤的概念比过往有了更加多元的现代化解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成功人士、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群众公认的新时代乡贤的主要代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乡贤文化,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还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2015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将“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弘扬乡贤文化对乡村振兴工作的价值
弘扬乡贤文化,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有裨益。
(一)弘扬乡贤文化有利于汇集能人。乡村振兴,人才为重。当前,由于农村各方面较城市落后,导致大量农村青少年外出就学、就业之后,不愿回到农村生活,农村越来越冷清,生活缺少活力,发展丧失潜力。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可以让乡贤引以为豪,进而眷恋故乡不远离,为家乡建设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二)弘扬乡贤文化有利于共同富裕。乡贤作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代表,他们可以凭借自己在资本、人脉、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或者通过开办企业,为少数人提供合伙入股机会、为多数人提供就业增收机会,或者通过拓展人际关系,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乡村振兴积累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
(三)弘扬乡贤文化有利于滋养乡风。各类乡贤人士具有共同的优良品质,他们爱党爱国、拼搏进取;遵纪守法、务实重干;行事磊落、热情奉献。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可以帮助群众明确奋斗目标,通过汲取乡贤身上的精神营养,坚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创业中成就事业,在奋斗中成就自我,进而壮大乡贤队伍力量,更好更多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弘扬乡贤文化有利于促进善治。乡贤在各自发展领域都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管理按章办事,治理井井有条。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可以将其成功经验拓展至乡村基层治理领域,有助于推动基层社会实现“四治融合”,有助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新时代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育乡贤、吸引乡贤、留住乡贤,弘扬乡贤文化是重要保障。
(一)组织力量系统梳理研究乡贤文化。积极邀请党校、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近一个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层面关于乡贤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以及学术领域关于乡贤文化的研究成果等,认真全面梳理,进而厘清乡贤及乡贤文化内涵,明晰乡贤文化价值所在、面临困境、弘扬之道,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推进该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为推动该项工作落地达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
(二)多渠道培育弘扬乡贤文化。从营造环境氛围来讲,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对体现乡贤文化的历史遗物、地方建筑、文化景观等大力挖掘和保护,通过以物彰文,保护和丰富各种乡贤文化资源,不断充盈乡贤文化灵魂。从丰富培育载体来讲,要积极开展地方乡贤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讲展示乡贤突出事迹和贡献,强化崇贤尚能的正确价值导向。从建强乡贤队伍来讲,要通过尊乡贤、寻乡贤、聚乡贤等,建立本地乡贤基本队伍,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法治教育等,使其听党话跟党走、遵纪守法带好头。
(三)建立培育弘扬乡贤文化工作机制。政府部门要给予重视,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为乡贤文化培育提供重要保障。积极发挥责任心强、素质高的退休党员干部的重要作用,成立乡贤理事会,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事务处理。建立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做到公开透明,确保相关工作规范健康有序开展。坚持正向激励,对付出多、贡献大的乡贤,实施表彰奖励,树立正确导向,激励乡贤持续建设家乡、奉献社会。
(作者单位:河南工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