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
      

中医专家带您春季养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较多的季节之一。春季养生需要注意什么?市科协专门邀请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娄政驰,为您讲解春季养生。

一、“春捂”有道,减衣有序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这些谚语提醒我们,早春要穿暖一点,不要过早换下冬衣。那什么时候才可以脱下冬衣呢?以黄河流域的气候来说,在清明前后,气温为5℃到10℃时,可考虑适当减少衣物。

减衣服时也要注意顺序,一般而言,建议先从裤子开始更换,将厚毛裤换成保暖裤或者秋裤,冬衣要晚点再脱。当然,还要看个人的身体状况,有老寒腿等疾病的,下身衣物可以更换得更晚一点。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平时参加锻炼,腿上的裤子变薄一点,有利于运动,以免一动一身汗。上身就不一样了,脖子后面的风池穴和风府穴很容易受风邪侵入,要注意脖子的保暖。另外,也要护好后背,背部主一身之阳气,不能受寒。

更要注意的是,早春时节,除了不要骤减衣物外,也不可马上减薄被褥。人的体温应保持在37℃左右,要保持体温恒定,只靠身体自己调节还不够,要靠增减衣服来帮忙。所以,切不可过捂,更不可过冻,应根据气候的冷暖变化随时增减。对于老弱、小孩和病人,尤其不可忽视。

二、春季运动养生有讲究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此时,应科学合理运动,为身体打下健康的基础。春季运动养生有讲究,应注意以下5个方面:

晨练不能过早。春季早晚温差大,早上温度低,过早起来运动,有可能引起伤风感冒,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问题。再者,春天雾气最多,建议等太阳出来之后再运动。早晨户外活动要选择避风向阳、温暖清静、空气新鲜的旷野、公园等场所,不要顶风跑,适宜进行强度适中的锻炼。

多选择户外运动。春季阳气升发,户外运动有利于呼吸新鲜的空气和人体的新陈代谢。但要注意避免运动过于剧烈,应尽量选择有氧运动。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根据身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运动,如练太极、慢跑、打球、散步等。

运动时要注意增减衣物。春季天气变化无常,运动中可能会出汗。如果不注意做好保暖措施,一旦冷风来袭,可能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因此,一定要及时增减衣物。如果衣服出汗过湿,要注意换掉,避免着凉。运动前先喝点水、吃点东西,一定不要空腹运动,特别是血糖低的人,空腹运动时易出现低血糖。

运动前适当补充水分。在运动前要先吃点东西,适当多喝点水,保持机体的水分平衡。运动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可能会由于出汗过多而伤及津液。建议运动前适量饮用温开水,有助于顾护阴液、补充体力。

运动切忌过量。运动前,人体肌肉和韧带相对僵硬,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运动时可能会引起四肢僵硬。因此,建议做一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热身运动。同时,运动切忌过量,以不累为前提。

三、春季要少吃酸、多吃甘

春季饮食上养生的一个重点是:少吃酸味的食物。在五味中,酸味入肝经,是补肝的。春天如果补肝,肝气更旺,相当于火上浇油,而应该“舒肝气”。补肝好比我们把房间的门窗都关上,舒肝,是我们把门窗打开,让里面的浊气排出去,肝气得以升发,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就可以宣泄出去。

春天应该多吃“甘”味食物,甘味可以补脾胃。一说甘味,很多人就会想到“甜”。其实,中医中的“甘”,不仅包括甜味,还包括淡味。我们经常吃的大米、小米、白面馒头,吃起来没有特别味道,它们属于“甘”,细细咀嚼,这些淡味食物中能品出丝丝甜味来。

另外,不是所有的甜味食物都属于甘味,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才可以。白糖是甜味食品,但是性质寒凉,不利于补益脾胃,西瓜味也很甜,但是偏寒凉,因此也不属于“甘”。

常见的甘味食物有哪些?蔬菜里的莲藕、南瓜、芋头、菠菜、扁豆,水果里的桃、李、香蕉、芒果、樱桃,谷物里的小麦、小米、玉米,还有牛奶、羊奶,都属于甘味食物。

那些本身就肝气过旺的人,平时血压高、爱头痛、易生气的人,这个时候更应该注意少吃酸味,多吃甘味,滋养脾胃。

(吴静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