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卫辉地名故事丰富多彩,积淀厚重。读之,犹如翻阅一部历史大书。沉浸其中,又恰似灯下故人归来。深研之,心中满是对卫辉文化的惊叹,一种文化自信、自豪感陡然间升腾跳跃。
在卫辉古城内,有一条不大且狭窄的街道,名曰“辘轳湾”,因街道弯曲形似古代取水时井上旋转的辘轳,故名。辘轳湾西至东箭道街,北至教场街,最窄处仅能一人通过。这条不起眼的老街,紧邻贡院街、王府街,曾是明代潞王府所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如今这里只剩下望京楼和些许遗址残垣,在诉说着过往和辉煌,成为一代代文人墨客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
清代词人陈维崧就曾在此留下足迹和诗篇《沁园春·夜宿卫辉府使(院系故藩旧府)院》:“白月明明,青火荧荧,忧来无方。有败砖碎甓,当年碧瓦,残煤冷烛,昔日红墙。铜沓椒图,绮钱交网,赢得行人叹一场。辘轳畔,凭凤箫吹透,几阵新凉。无端一梦荒唐。梦应教邹枚缀末行。似朦胧帘外,宫娥阿监,依稀殿上,玉几金床。忽听鸡鸣,旋催马首,淇水东流划太行。回头望,见驿楼飘渺,苑榭微茫。”“辘轳畔,凭凤箫吹透,几阵新凉”。陈维崧笔下的地名“辘轳畔”即今辘轳湾。其实,诗词歌赋与地名是不可分割的,有很多地名通过著名的篇章让我们更为熟悉,如元代王恽的《六度寺》、明代米寿图的《君子村》、清代许作梅的《比干庙》、民国徐世昌的《卫辉怀古》等诗词歌赋向来与卫辉地名密不可分。他们留下大量的文学创作与旅居游记,呈现了卫辉古城的多重面相。他们的卫辉记忆与历史想象,是对过去辉煌的确认与追寻,也蕴含着对这个曾经经济发达的地方未来的殷切期待。
在卫辉这一方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一个个生动的地名。例如王府街、教场街、鼓楼街、贡院街、馆驿街等,每个耐人寻味的地名背后,又都是一座座文化的富矿,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认知、去开采,采出一颗颗明亮的珠宝,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上,镶嵌在你我梦中的乡愁里。④ (杜修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