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
      
砥砺奋进 只争朝夕
延津县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本报讯 2022年以来,延津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化农业农村示范基地,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发展定位,通过发展实体经济,以主导产业培育、乡村产业提升为路径,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延津新篇章。

立足农业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持续深挖“中国第一麦”品牌优势,抓好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的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是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2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1.36万亩,扎实推进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全年粮食总产75.62万吨,其中,夏粮克服2021年洪涝灾害、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千亩高产示范方亩产907.12公斤,再创全国千亩方高产新纪录。二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成功创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国家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优势特色产业花生集群县、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等“国字号”名片,延津县“产业立园”典型经验在全国交流,并代表河南参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巡礼全媒体直播活动启动仪式;花生产业集群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连续3年支持,第一年到位资金1011万元。三是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县级层面,采用“1+N”模式(“1”指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园区建设大型加工基地,“N”指在乡村建设若干种养基地),为乡村发展注入产业动能,重点推进投资10.4亿元的广西桂柳牧业孵化、养殖、屠宰和饲料加工项目,一铭制衣建设主体工厂和8个乡村生产车间。乡镇层面,扶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了王楼镇任庄蔬菜种植、马庄乡野厂草莓种植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乡村层面,通过三变改革,盘活乡村资源要素,19个试点村通过成立资产、土地、劳务、置业、旅游五大合作社,培育了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四是深化拓展“党建+金融”模式。以优质农村金融供给为动力,引导金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建立乡村组与县农商银行对接的三级网络联盟机制,以信用评定为切入点,破解村民贷款无物抵押、无人担保等难题,创新开发26款特色金融产品,综合考虑村“两委”信用状况、贷款用途等因素,对党性强、威信高的村“两委”班子和特色产业浓、经济活力强的村庄加大资金支持,优先安排信贷计划。截至目前,累计向种植农户、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等投放各类涉农类贷款20833笔,金额42.19亿元,全县新上致富项目537个,带动党员群众1.17万余人,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围绕主导产业,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一是倾力打造化工产业百亿集群。抢抓县域化工园区入选全省第二批化工园区契机,化工产业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日用化工、化工新材料3条细分产业链条,重点实施了晋能装备与航天长征共同投资40亿元的年产6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及其配套装置建设项目。目前,已落地晋开延化、家家宜、新乡制药等12家大型化工企业,总投资120亿元,在建项目11个,总投资93.26亿元。其中,新乡制药作为新冠特效药阿兹夫定片独家原料供应商,已通过省药监局GMP符合性检查,年产能为5吨,可对应生产50亿片药品。到2025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税收10亿元。二是厚植食品加工产业传统优势。食品加工产业形成了粮油面制品加工、休闲食品加工、面粉深加工3条细分链条,重点实施了鲁花集团新增年产25万吨面粉项目、新乡麦都烘焙法式面包项目等,总投资超20亿元。三是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围绕废旧锂电池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医废集中处置、报废汽车拆解等产业,集聚形成“锂电池拆解-三元材料回收-碳酸锂提炼生产”“垃圾收集-焚烧发电-蒸汽供应”“高温蒸汽消毒-无害化处理-焚烧发电”“回收-拆解-资源再利用”等4条产业链,着力打造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中鑫新材料年回收处理10万吨废旧锂电池、年产1万吨碳酸锂等项目已开工建设,2022年销售收入超16亿元;年处理废旧锂电池4万吨、生活垃圾82.16万吨、医疗垃圾9250吨,发电量3.15亿千瓦时。慧联电子年产1000吨碳化钨粉项目,总投资22.48亿元,已完成投资12.2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总产值达15亿元,实现税收8000万元,带动就业1500余人。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超32亿元。

突出共享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积极对接郑州大都市圈,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同联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坚持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相统一,扎实推进《延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和“三区三线”划定等工作。全面实施《延津县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延津县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完成15个省“千村试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推动县城提质扩容。谋划了总投资55.93亿元、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建设项目(如图)。其中,总投资2.05亿元的“一河两路”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5%;总投资6.06亿元的固头引黄调蓄工程正在推进土地报批、拆迁安置等前期准备工作。稳妥推进新区建设开发和旧城区综合提升,新建或改造热力管网15.2公里,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个。投资960万元新建泵站2个,改造提升提排站3个,极大提升了城区防汛排涝能力。三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安罗高速、长修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省干线、高速公路“回”字形环绕县城的交通网格。按照“环网结合、互联互通”工作思路,谋划实施136公里的县乡村三级道路升级改造项目,进一步优化道路网格,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黄胤源 贾舸/文 周长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