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沈 田青
历史在展开过程中会形成里程碑式的标识,党的二十大召开举世瞩目、意义重大。报告高瞻远瞩、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举旗定向、引领复兴、兴党强国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对于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老师,要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有“在场”的自觉、“入场”的担当,要坚守政治责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结合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谈谈自己学习感悟。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核心关键词。报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作出总体规划和部署,强调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思想引领,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性质方向、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基本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叙事框架;作为实践纲要,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宏伟蓝图。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是什么”和“做什么”。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深远的中国意义,更彰显蓬勃的世界意义。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互利性力量,极具思想引领力、历史穿透力、时代感召力和实践的借鉴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要义
(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展开图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就必然要汇入到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去。所以,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现代化是每一个民族的必答题,成为每一个民族普遍的历史性命运。
中国现代化的任务从1840年以来已经明显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中国的现代化经历过一个被动的“学徒状态”,一些先进分子先后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这一现代化的“三部曲”以图国强,但这些探索的失败充分证明,不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彻底变革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中国的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当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中国的现代化才开始从根本上获得转机,具备了现实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奠基、开创、丰富和拓展,在特定阶段上摆脱“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从走俄国路到走中国自己的路再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趋势中,伴随西方现代化进程呈现的深层矛盾和多重危机等弊端,中国式现代化出场成为必然。
近现代以来,整个人类笼罩在欧美现代化的光环之下,形成了以欧美为基点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进程中,超越苏联式现代化模式,突破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打破东方从属西方的模式,跳出了现代西方世界“丛林法则”的逻辑。在西方现代化体系标准中,文明形态往往被隐藏。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一种更高发展的可能性,显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新路径,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在其展开过程中,作为一种更高的普遍性寻找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鲜明主张。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包括九方面构成要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从“总体”到“五位一体”再到“共同体”的逻辑思路,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标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时代高度。
(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价值优势
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图景,需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价值意蕴。相比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模式上呈现独特性,创造了一种既不是“原发性”也不是“派生性”的异于西方现代化的成功模式,即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非西方传统文明体中,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长期政治打压和经济封锁的外部境遇,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内蕴社会主义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引下,不断推进现代化实践的纵深发展;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并联式的叠加发展”。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关键性突破、获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密码;始终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蕴含社会主义意蕴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优势。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育人使命
(一)铸魂育人的自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所担负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方法的使命,更应当展现自身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独特境界——政治境界。这种境界体现于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所立足的政治站位和政治高度。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涵养并展现其政治境界的关键在于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明确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中的青春梦想与使命担当。
(二)脚踏实地的践行
扎扎实实、沉下心来、原汁原味学习报告原文,不仅学习报告直接呈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叙事框架,还要学习理论创新点内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做好教学“三进”工作的实干家,当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宣讲员,成为凝练科研选题的探索者。首先,在明理明道上下功夫。围绕理论形成、发展和创新背后的相关问题,讲深讲透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找准“融入什么” “如何融入”“怎样融入”。其次,在问题意识上下功夫。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和共同特征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五方面关系”等问题。最后,在有声有色上下功夫。运用新技术媒体,讲出新时代味道,不绕弯子,不摆架子,让理论进入寻常百姓家。青年强则国家强,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命运融汇到国家命运之中,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国家命题,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作用。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深学悟透,接续奋进,踔厉奋发,铸魂育人,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