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进 吕自会 文/图
救助是北风凛冽中的温暖巡查,救助是夏日炎炎中的清凉关注,是一杯温水,是一顿饱饭,是一件暖衣,是汇成人间正道的点点星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政救助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做好民政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救助管理是一个特殊行业,是为民服务的窗口。10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对救助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紧紧抓住救助事业发展的“时”与“势”,明确发展方向,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救助服务水平。
10年来,全市共救助各类人员2.2万余人次,护送返乡1400余人次,购票返乡或其他形式救助6500余人次,为92名长期滞留在我市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落户安置……
人间篇:以爱为本,情满人间,让所有的漂泊无助者都有依靠
一直以来,在我市有一支救助队伍,穿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桥底涵洞、废弃厂房……他们抱着棉被,拿着方便面、矿泉水,给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送去“家”的温暖——他们就是新乡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
2017年9月,正是新乡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时期,救助人员街面巡查时在劳动街与西大街交叉口发现一名流浪人员,疑似精神病患者,脾气暴躁、又打又闹,经反复耐心劝导才上车接受救助。在车辆行驶途中,该救助对象闹腾不止,几次要往下跳,工作人员像对待亲人一样抱着他,终使其情绪平静下来……
救助站主要负责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生活临时救助,大多接触精神病患者、传染病患者、智障残疾人等非正常人员,要帮助他们洗澡(头)、喂饭,不但脏,而且危险。但这里的工作人员不嫌脏、不怕累,总是以亲人般的温暖,对待每一名流浪乞讨人员。
“想做好救助工作,首先要有一颗爱心。不过,每当看到受助对象返乡后因阖家团圆而激动不已时,我和身边的同事会突然觉得再苦再累,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市救助站党支部书记、站长赵红祖自豪地说,2021年5月9日、7月26日,中央电视总台综合频道《等着我》栏目两次播出市救助站帮助李某兰和刘某安寻亲成功的节目。
每年冬夏两季开展的“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是救助站的重点工作。今年6月的一次救助,令赵红祖印象深刻。6月25日,市公安局民警在街头发现一名妇女带着孩子无家可归,民警将其送入市救助站。赵红祖带领工作人员到铁西派出所,通过人脸比对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核查确定是缅甸人,她叫玛可妮奥,今年35岁,在中国打工,因疫情原因和语言沟通障碍没有工作,只好带着儿子在街上流浪。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单为母子俩免费提供住宿和可口的饭菜,还为孩子购买了奶粉、玩具和衣服。9月4日,顺利为他们办理了移交手续,将其母子护送回国与家人团聚。
服务有温度,救助显大爱。在多年的救助工作中,我市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善的寻亲工作机制,通过发布寻亲公告、人脸识别、DNA比对、定期问询等方式,深挖细查寻亲线索,大力开展寻亲服务。截至目前,帮助460名身份信息不详的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人。
“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防线,市救助站救助服务工作发展的10年间,每一次街面巡查、每一场救助行动,都彰显着新乡的爱与温度,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市民政局局长李喜玲说,救助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关注,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正道篇:守初心,担使命,他们坚守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市救助站领导班子深知,只有以党建为引领,才能使救助管理工作更好地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更加切实有效地服务救助对象。
10年来,市救助站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激发全体职工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热情。
“救助工作是体现社会制度优越性,向人民传送党和政府温暖的一项特殊工作,没有这样的认识,在面对脏、臭、疾病等时,就会产生厌倦与排斥,不可能把工作细,更不可能干好。”市救助站副站长张海燕有感而言。
如何把这种认识刻进每个人的脑海,落实于工作?市救助站一方面扎实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和党史学习教育,以及“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市救助站工作人员99%为军转人员这一有着坚定执行力的优势,开展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奉献精神教育。
如今,除了救助这项常态工作,在服务社会、城市建设、传播正能量等各条战线和社区、街角,都闪耀着救助人的身影。他们制作网络视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走上街头,劝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他们牺牲假日,为无主庭院打扫卫生;他们捐献物资,派守人员,协助社区抗疫……
在“危难时”冲锋在前。疫情最危难时刻全体职工挺身而出,在“疫情监测点”为求助人员测量体温、消毒、登记和安全检查,24小时值班。在进行封闭式管理期间,安排每5人一组,分3班,每班连续值班7天,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疫情防控贡献民政力量。
在“需要处”彰显担当。2021年夏天,新乡市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市区内涝严重,该站立即启动防汛救灾应急预案,组建“防汛救灾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出动工作人员595人次,出动救助车辆50余次,救助转移受灾人员29人次,安置受灾群众8人次,接收全国捐赠紧急救灾物资230余吨,价值200余万元。发放1万份宣传单,让更多人参与救助。招募志愿者2000人,接收全国52车单位和个人捐赠。成立党员突击队,让党员冲在前。因工作突出,被市委组织部通报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赵红祖的工作笔记上,既有工作布置,也有需要落实的每一项数字。这是凝聚力,更是战斗力。
沧桑篇: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救助,于细微处闪耀人性光芒
2003年,国务院颁布381号令,民政部发文将“收容遣送站”更名为“救助管理站”,实行新的救助管理制度。
10年来,我市各救助管理机构从保障受助人员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出发,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对流浪人员的救助经历了从强制、自愿到管理的过程,救助模式、救助理念、救助对象都发生了变化。
由强制性到“自愿求助、无偿救助”模式的转型。苗某2014年6月被救助,疑似精神病患者, 2021年2月经比对识别出身份信息是河南省滑县人,2021年2月24日由工作人员护送返乡,与家人团聚。王某某2015年12月被救助,疑似精神病患者,后经比对识别出身份信息是陕西省宝鸡市人,由本站工作人员护送返乡,全家人在宝鸡市救助站迎接,走失6年终于与家人团聚。
赵红祖介绍,纵观10年来的救助工作,“自愿求助、无偿救助”模式的形成与不断完善是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与收容遣送不同的是,流浪人员不再受到歧视,而是享有来去自由的开放式救助,受救助成为一种自愿行为,只要是符合相关条件,都可以求助,流浪人员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受到了很好的保障。
由施舍型向保障各种权益型救助理念转变。以人为本,为流浪人员提供亲情式的救助服务,由以前单纯的生活救助向多元化救助延伸,由施舍型向保障各种权益型救助转变,这贯穿了10年来流浪困难群体救助管理工作的始终。
2012年以来,市救助站在全面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分区管理,并安装了安检、消防设备、监控系统、救助区安装单独卫生间、淋浴室、物品存放柜、有线电视等,全方位做好流浪人员救助工作,有效提高了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应救尽救、应助尽助”,救助率达100%。
10年来,救助理念在与时俱进。从粗放式的施舍到精细化的保障,从规范工作行为到规范操作程序,从日常救助经验升级到应对突发事件,详细规则陆续完善。受助人员进入救助站不仅能换上干净的衣服、吃上可口的饭菜,还可以拥有多元化的服务。社工介入、心理疏导、行为矫正……
正如社会爱心人士评价:新乡市流浪困难群体救助事业正一步步向人性化、专业化发展,受助人员的各种权益也得到更多、更好的保障。
“我们救助站在不断推陈出新,主动探索帮助受助人员自强、自立、自足,自主摆脱困境,更加关注其日后发展而非只是眼前的困境。”赵红祖表示,下一步,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鼎力扛起职责使命,再次开创救助事业发展新天地。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