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
    

宁将年华付水流
——记全国技术能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席技师齐爱民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书武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弯在封丘。大河滚滚流淌,两岸翠绿,满目生机。

深秋十月,黄河风有些凉爽,吹拂着齐爱民的脸庞。此时黄河发生大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作为封丘黄河河务局高级技师、黄河水利委员会河道修防工首席技师的他,仍然要抽出时间对封丘黄河6处控导工程进行巡查,看是否有潜在危险。

“不看一遍睡不着觉。”他说。

作为全国技术能手,齐爱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黄河水利系统有着颇高的知名度。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一个守护黄河安澜的河道修防工。

从1986年退伍后到封丘黄河河务局工作,30多年来,齐爱民一直在黄河一线工作。长期的观察、研究并在一线治理,使得他对黄河封丘段河情了然于胸。

去年受特大洪灾影响,10月份仍是秋汛防护重点时间。2021年10月2日,齐爱民和同事从黄河封丘段最下游的禅房控导工程开始巡查,再到其他几处控导工程查看大溜顶冲的坝垛,最后一路上行到顺河街控导工程,巡查结束已是下午6时许。

开车回县城的路上,齐爱民似乎有一种预感,要求再去一趟禅房控导工程。等行走到距离目的地还有5公里的时候,他接到电话“禅房控导工程出现险情”。

赶到禅房控导工程第34道坝上时,根坦石在黄河水的不断冲刷下,出现了长达15米的滑动,正在缓慢地下滑到黄河中。

“用人工配合挖掘机抓紧抛铅丝大笼加固!”救险如救火,齐爱民赶到现场,果断地用大铅丝石笼代替小铅丝石笼。在抢险时,齐爱民不仅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他撸起袖子,争分夺秒地和职工一起展铺网片、捆封铅丝石笼。多年来风雨无阻地参加抢险,使他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症,但他全然不顾,和大家一起奋战,凌晨4时许才初步稳定住了险情。

此时,忙了9个小时的齐爱民才顾得上吃一口凉烧饼,喝了一瓶矿泉水,在蚊子、苍蝇乱飞的汽车里勉强休息了个把小时。之后,齐爱民再次来到堤坝上查看险情,指挥人员对第30坝至第37坝进行加固,直到险情解除。

黄河控导工程之险,在于对坝的冲刷和侵袭在水下,经验不够丰富的人员是观察不到的。水面之上波澜不惊,水面之下暗流涌动,危险往往在须臾之间发生。

这样的抢险齐爱民早已习以为常:“96·8”洪水期间抢护大宫工程、2003年9月秋汛抢护顺河街工程、2015年汛期抢护贯台控导工程……这些年,他有过太多次的力挽狂澜。2013年,他还作为专家组成员远赴吉林指导水库抢险。

据统计,仅2018年和2020年,齐爱民就带人共完成237次抢险任务,确保了黄河封丘段的防汛安全。

从普通工人到首席技师,从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齐爱民是如何做到的呢?1992年,河南河务局组织修防工大比武,前4名都晋升了修防工技师,这让曾经迷茫的齐爱民有了努力工作和学习的动力。5年之后,他在比武中大放异彩,获得“全河技术能手”称号,从一名初级工连升三级,破格晋升为技师。

厚积薄发的齐爱民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勇于作为,近些年来,他共获得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项目、12项省级科技奖励。2019年7月,他被黄河水利委员会聘为防御洪水应急抢险专家。

取得成绩的齐爱民没有独享这些知识和经验,而是将这些宝贵财富无私地传授给了徒弟。他说:“传承好黄河抢险技术,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多年来,齐爱民培训职工及群众防汛队伍技术骨干30多期3000多人,其中2000余人晋升为初、中、高级工,600余人晋升技师,200余人晋升高级技师。

为了更好地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齐爱民积极奔走,将多年来收集到的与黄河有关的物件和文字材料,无偿地捐献给黄河博物馆。

行走在黄河大堤上,柏油路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齐爱民愈发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30多年时光,韶华易逝,青春不再,都付于滚滚黄河水之中,这是齐爱民作为一名黄河人的自豪和骄傲。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