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

推动育人方式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拜师会
“双减”研讨会

许豪杰 郭宗义 文/图

新乡市第一中学,新乡市中学第一。作为全市中学的领头雁,在省教育厅刚刚发布的河南省名校长和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两则公告中,新乡一中赫然在列,熠熠生辉,耀人眼目。新乡一中“双榜”有名。而这是在“双减”及新高考的双重促进下,经历了新冠疫情及新乡2021年暴雨灾害之后所取得的,尤其难能可贵。在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及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新要求下,就更加来之不易。如果说获得“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是彰显其校容校貌的外在之美,那么这次的“双榜”有名则是在各种新元素新要求共同作用的新形势下体现了其内核聚变的内在之美。新乡一中在“双减”政策及新高考形势下创造了新的奇迹,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进入了新纪元。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新乡一中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育人水平提升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以“传承文明、开拓未来”的教育使命开辟出了一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新路径。这在全市、全省新形势下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新乡一中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推动其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誉冠中原名校的是励志笃学、荣校报国的教育理想,是传承文明、开拓未来的教育使命,是志存高远、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在“双减”及新高考的新形势下,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创新探索中,敢为人先的一中人依然拔得头筹,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省级示范校。新乡一中创新探索,给全市甚至全省普通高中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发挥着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育人方式转变

近几年,新乡一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实施方式,丰富学生选择,促进育人方式转变。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自主开发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学校构建了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即人文、科学、健康和艺术。着力开发体现“人文奠基、科学创新”特色的校本课程群,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融合、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的融合,初步构建了“五育并举”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果。

以体育心、以体育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场景1:今年2月25日下午4时,新乡一中高二年级师生齐聚田径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精彩纷呈、趣味十足的体育运动。

拔河对抗、趣味跳绳、投篮比赛、欢乐弹球、点球大赛、迎面接力、集体拓展训练……运动场上,师生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在团结协作、奋力拼搏、超越自我中,享受属于一中人的体育时光,用激情和活力演绎青春风采,用汗水和耐力展示速度与力量,在运动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春日的阳光下,矫健的身姿、跃动的身影、激情的呐喊……共同交织成了魅力一中的亮丽风景。

“无运动不青春,无体育不一中,每周五下午两节的连排体育课,不仅为我们身心减压减负,更为我们学习上提质增效。学校的安排真棒!这样的体育课超喜欢!”锻炼间隙,高二学生张悦迪兴奋地说道。

“学习与锻炼不矛盾。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与正肾上腺素三种神经传导物质,而这三种物质,正好是学习所需要的。”“近100分钟的运动,让我感到身心愉悦、特别轻松,把这种状态带到学习中,我想肯定会提升学习效率。”面对提问,少儿部学生李孟锡、张文涵先后表示。

这就是新乡一中实施体育学科教学改革后的第一次集体体育课。本学期,每周在高中年级增加两节体育课时,组织体育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乡一中紧扣国家对体育工作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育人,以“让体育成为一中特色”为目标,扎实推进体育工作,保障教学规范,大力开展阳光大课间运动,扎实落实高中学段体育选项教学,确保体育课学生运动量,积极开展分年级主题体育活动,尝试开展“以体育心”实践。

加强劳动课程实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场景2:“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河南科技学院李新峥教授唱响红色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为师生们讲述井冈山上红军吃红米饭、喝南瓜汤、挖野菜充饥的艰苦创业革命故事,鼓励一中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军战士朴实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只争朝夕,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这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新乡一中立足“幸福农场”劳动教育基地,联合高校、企业,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举行“南瓜”课程开课仪式上感人的一幕。在现场,李新峥以“幸福农场”劳动教育基地为课堂,上第一节“南瓜”课,为师生们讲解了南瓜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营养价值、繁殖方法、栽培技术,并带领同学们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挖坑栽苗,种下春天的希望。

松土、浇水、保墒……同学们听得认真,干得起劲儿,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收获成长的快乐。

新乡一中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当前劳动教育重要现实意义日趋凸显的背景下,他们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途径和方法,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教育实效。学校充分拓展学校环境育人功能,对校园空余土地进行重新安排归置,引领学生上好劳动课,于2020年4月初开始打造“幸福农场”。“幸福农场”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约2.5亩。历时两年时间,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土豆,油料作物有花生、向日葵,蔬菜作物有萝卜、白菜、韭菜、大蒜、香葱、辣椒、黄瓜、西红柿、茄子、空心菜、油麦菜、上海青等。今年又增加了部分农作物,水果类有梨、杏、桃、葡萄等,药用作物有金银花、香附子,花卉有牡丹、石楠等。

不完全统计,参与“幸福农场”建设的教师有30人,在“幸福农场”开展的课时有50节,累计参与学生达2000多人次。

在此基础上,新乡一中开发了涵盖技能训练、学科渗透、班级创意、家庭体验、基地拓展、社会实践等六大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引领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生活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幸福成长。学校也因此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劳动特色学校。

增强美育熏陶,落实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在美育方面,新乡一中秉承“以美育人,向美而行”的教学宗旨,把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立足美育课堂,大力发展美育社团,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美育阵地。

美育课堂播撒艺术种子,打造特色思政阵地。新乡一中的音乐和美术课可不是简单的唱唱歌,作作画,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要做到“学科综合”。音乐和美术是包容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一个作品的风格与社会、历史、人文、自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科综合不仅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了解相关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弘扬正气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大漠之夜》的优美和声中,学生学会了崇尚英雄,尊重劳动;在《渔阳鼙鼓动地来》的铿锵节奏中,学生了解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教训;在《千里江山图卷》的缤纷色彩中,学生认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颜料制作的传统技艺。毫不夸张地说,美育课堂已经成为一中的一个特色思政教育阵地。

艺术社团提升审美素养,培养艺术情操。除了课堂教学,艺术社团也是一中美育的特色。一中现有合唱团、舞蹈团、美术社团、书法社团、箜篌社团等多个艺术社团。其中,箜篌社团是全国首家中学生箜篌乐团,由青年箜篌演奏家鲁璐担任艺术指导。2019年,鲁璐在新乡一中为所有音乐教师和部分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箜篌初级课程,为箜篌在一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新乡一中学生合唱团近年来也逐渐走在了河南省中学生合唱的前列。合唱团成立于2011年,现有学生60人,全部为新乡一中在校生,由李好、孟庆珊两位老师担任指挥。合唱团坚持打造“最动人的歌声”,自成立以来多次获得河南省中小学合唱节和艺术展演一等奖。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校品牌效力

场景3:在一堂看似普通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从《资治通鉴》里选了一则古文《孙权劝学》,标点符号都去掉了:“谁来给大家通读一遍?”已经预习过的学生纷纷举手,一位男生略带磕绊地读完了这篇古文,努力注意着读音和断句。读完了,老师开始让全班同学给他“挑错”,允许反驳。大家争先恐后。纠完错,老师不直接讲解古文,而是要求同学们就不懂的地方提问,并请其他同学回答。除非到了都答不上来或者出现争议的时候,老师才略微点拨一下,一堂课几十个问题基本都是同学们互问互答。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下课铃声响起,大家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了。布置课后作业,不是让大家背诵古文、记住通假字、词语含义,而是写一篇文章,谈谈对这篇古文的主角——三国名将吕蒙的看法。“老师,您的节奏是不是太快了?孩子们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吗?”笔者课后疑惑地问。语文老师笑答:“不会,学生们思维非常敏捷,学习能力很强,都习惯了这样的节奏。而且下节课课前我会花几分钟测试他们对这节课掌握的情况,一般没有问题。”

作为省级示范性中学,新乡一中长期以来始终注重发挥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通过“全员赛课”“一课一研”“新课程新教材研讨活动”“教研备课组长论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浓厚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的教研文化氛围;学校还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实施,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的积极性,加大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职工的表彰力度。

在教学形式上,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内容是以教材为主,辅之以与教材有关的生活材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开放型的教学手段不再是“教师一张嘴,从头讲到尾”,而是借助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因材施教,成立兴趣小组。针对部分学生智力突出、学习欲望强烈的特点,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课外学习辅导,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设立天文小组、数学研讨班、物理发明实验室、法律活动中心、英语口语角等业余学习集体,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大胆发表自已对科学的见解和看法。

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广泛使用智慧黑板、电子白板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融合信息技术,打造促进学生能动学习、高阶思维和创新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托育田数理探索馆、机器人社团、研学基地等,积极参与“小小科学家”创新实验室创建,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场景4:不知不觉,我在学校已经待了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几年里,我从一个青涩的老师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青年教师。在这期间我付出了许多努力,也收获了诸多成长。特别是近年来“青蓝工程”的出台和实施,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此外,学校有着“师带徒”的良好传统,在优秀老师的带动下,我获得了更大的成长。不仅仅学习到了更扎实、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更好的师德,让我深刻地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用科学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用出色的品德去陪伴学生成长,给予他们耐心和关心,让他们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鼓励他们坚定地探索世界,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这是新乡一中英语教师刘俊娟发自肺腑的一段话。她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同年进入新乡一中任教英语科目,现职称为中学一级教师,在任教期间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多年来所任学科教学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曾多次获得“新乡市先进教师”“新乡市高考培优奖”“新乡市优秀辅导教师”“新乡市教学标兵”等荣誉,是新乡一中教师成长的杰出代表。她的成长得益于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教师“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十年成名成家”的培养目标,以“奠基未来”理念为引领,积极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生态,实施教研学训一体化建设。学校从专业引领、目标导向、问题解决、课程建设、经验分享、表彰宣传等维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通过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暖心工程、名班主任工程等,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职业素养、职业形象和职业责任。通过开设教研备课组长论坛,举行教师沙龙活动,推进全员发展;以教师培训主题化、教师成长系列化为手段,构建分层培养体系,促进教师多元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没有休止符,奋进的路也没有终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中人一定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办好新乡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全省基础教育第一方阵的排头兵,为创建全国一流名校而努力奋斗!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