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村民诚信明礼、和睦团结、好学上进。其实,龙泉村的闻名不自今日始,她还是豫北地区近代史上两次规模最大的反清起义的策源地。
一
鸦片战争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镇压太平天国军费开支,清朝政府征收的赋税比战前增加了10倍左右;河南地处交通要道,要承担过往军队、官员、 差役的费用;黄河、淮河、沁河经常泛滥,要承担治河费用。所以,河南老百姓的负担较之其他省区又要重10倍以上。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铤而走险,组织了联庄会抗捐抗粮。其中,以新乡的声势最大。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地方官府以提高修筑黄河大堤所需土方价格为名(谓之“土方加价”),又额外向农民摊派。新乡县的联庄会聚众抵抗,河南巡抚英桂急从陈州(今淮阳)调来祝垲接任新乡县知事进行弹压。祝垲精明老练,因在陈州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有功而受到赏识。他有备而来,赴任就带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不少的武器弹药。
新乡县的联庄会首领张炳闻讯,就和辉县的联庄会首领商议,决定给祝垲点儿颜色看。
新乡县的联庄会根据地设在龙泉村,指挥部设在村里的龙泉寺。农历五月十八,张炳率领新乡县、辉县会众1000多人,包围县署,向祝垲提出:取消土方加价。祝垲态度傲慢,不予理睬,衙役班头杨某则破口大骂。会众恼怒,一拥而上,砍杀了杨某和6名衙役,并冲进县署搜寻军械。祝垲这才软了下来,答应了联庄会的条件:一、按期限到龙泉村赔礼道歉;二、宣布废除土方加价。
但老谋深算的祝垲玩的是两面派手法。他一面到龙泉寺假意赔罪暗探虚实,一面报告卫辉知府请求派兵。张炳发现了祝垲的阴谋,决定武装起义抵抗官兵。农历六月初三,10000多名联庄会会员从龙泉村出发,浩浩荡荡直奔新乡县城。
张炳身先士卒,抬着门板,推着火药车先攻东门。祝垲领兵出城迎战,打死义军40多人,但义军毫不畏惧,个个奋勇向前。民众赶来支援,喊杀声惊天动地。祝垲胆怯,退回城内固守待援,东、西、北三门遂被联庄会围困,双方相持了多日。
清廷接报,急令直隶(今河北省)、山西、山东出兵防堵边境,咸丰皇帝下诏直隶总督调兵1000人驰援新乡,卫辉知府蒋斯崇,河南巡抚英桂率兵3000余人赶来会剿。义军分兵阻击,但敌不过武器精良的清兵。困守在县城内的祝垲见援军到来,倾巢出动。义军遭强敌内外夹击,死伤200余人,10月18日向西南方向撤退,10月19日和清军血战之后退守龙泉寺。他们在龙泉寺周围掘壕筑垒准备固守,但清兵追赶过来包围了寺庙。张炳率众突围,10月23日退至小冀,和清军又一次拼死血战。义军大部分战死,张炳逃脱,余众隐蔽四方。10月24日,张炳在武陟县被捕,在城西门就义。
这次联庄会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迫使官府取消了土方加价。义军的勇敢精神给了广大农民极大的鼓舞,在以后的6年里,获嘉县人李占彪曾3次再举联庄会义旗,每次都聚众三四千人,与清朝官府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隔57年后,龙泉村又发生了一次反清的在园会起义。
1911年年初,同盟会河南支部的革命党人杜潜、张宗周、暴质夫在豫北宣扬革命思想,组织反清斗争。农历二月十五,新乡县马头王村村医赵龙安在山西来的施道人的动员下,秘密串联本县的马头王村、龙泉村、南李村、张八寨村的贾光瑞、张成仁、何纪太、王怀义、梁涵洞等人,在马头王村秘密成立了在园会。孙中山对在园会曾寄予希望,他命同盟会河南支部负责人曾昭文带爆破器材至新乡,依靠在园会力量开展反清武装斗争。
在园会以龙泉村为根据地,开展群众工作。入会者交铜钱180枚,登记曰“在园”。在园会向群众宣传:满人的清朝干尽坏事,气数已尽,大汉国就要兴起。入了在园会,就是大汉功臣,每人还可得到在园会发的“无事牌”。将“无事牌”挂在门首,能躲过兵劫。农民痛恨清朝,为求平安,从者甚众。
革命党人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了,但不彻底的革命使北方各省依旧笼罩在清朝旧势力的统治之下,豫北农村没有丝毫的变化,在园会决心继续革命。
1912年2月15日,在园会3000多人在龙泉村举行起义。一大早,首领赵龙安从马头王村起程前往龙泉寺。誓师完毕,赵龙安命“八台总兵”何纪太率数十精锐为前锋进驻城南孟营村,其他各路人马分头占据有利地形包围县城,约定举火为号攻城。
地主豪绅此前因害怕义军,早就“拥避入城”。听说义军攻城,个个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起来找县知事徐引源讨主意。徐引源庸懦,被吓得六神无主。地主豪绅恐误大事,推举商会会长李凤仪找驻军管带梁得胜商议退兵之策。梁得胜遂一面向府城报告搬取救兵,一面诱捕义军。
梁得胜探得义军以举火为号攻城,于义军预定时间提前举火。义军先锋何纪太率部仓促攻城,中了梁得胜的圈套,全部遇难;这时,在城里驻军卧底的梁某某叛变,致使潜入城内的义军侦察头领王怀义所带20余人全被捕杀。赵龙安见攻城失利,为保存实力,指挥部队撤退。但这时卫辉知府带兵赶到,梁得胜出城追击,围城已三昼夜的义军人困马乏,遭此内外夹击,几乎全军覆没。
此次起义因组织不严泄密而失败。后来梁得胜恩威并施,分化瓦解活下来的义军。首领施道人、赵龙安、王进智等远走他乡,士卒和拥护者四散隐蔽,并无一人投降。 (王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