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
      

母亲病危 他仍坚持指挥排涝
——记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副主任耿劲松

住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母亲病危时,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耿劲松还在新中大道积水点指挥排涝,等他安排好工作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撒手人寰。他悲痛万分,但一想到母亲在世时经常叮嘱他,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要兢兢业业做好市政设施的“保姆”“管家”,为我市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加分”时,心里才有了几分安慰。他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他分管的灾后重建防汛排涝项目建设、泵站运行、管网疏通和市区防汛等工作,已经经受了今年6场大雨的严峻考验。

(一)

7月19日,我市遭遇强降雨,新中大道沿线出现积水,影响了群众和车辆通行。汛情就是命令,排涝就是战斗。耿劲松顾不上母亲病重住院,而且这一天病情还有恶化的迹象,毅然决然带领排涝队伍和装备,第一时间火速赶往新中大道的几个积水点,指挥、调度抢排积水。

当日深夜23时,耿劲松突然在水泵马达的轰鸣声中,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此时几个积水点的积水已经接近排完。他安排好后续工作,才向上级领导请假,匆匆赶往医院,但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住了近30天的母亲,还是离开了人世。按照母亲的遗愿,从简办完后事后,耿劲松就匆匆赶到了工作岗位。严防内涝的关键月份,他紧绷的弦始终不会松下来。

今年53岁的耿劲松,1969年12月出生,1990年9月参加工作,199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市政管养工作32年来,他先后分管路灯亮化、市区防汛、泵站运行维护等工作。32年来,他牢记初心使命,工作任劳任怨;32年来他勇挑重担,开拓进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此,他多次荣获全市城管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还被评为新乡市抗洪抢险救灾先进个人。

(二)

2021年12月,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党委调整耿劲松分管灾后重建防汛排涝项目建设、泵站运行、管网疏通和市区防汛等工作。灾后重建防汛排涝提升改造项目多达36项,而且要在2022年的汛期前全部完成。项目的实施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头绪多、时间紧,任务十分艰巨。为抓进度、赶工期,“5+2”“白加黑”成了耿劲松工作的常态。市区管网分布图、泵站分布图、易涝积水点分布图,挂在他办公室的墙上,也记在他的心里;各项工程设计方案,放在办公桌上,也装在他的脑海里。他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饿了就吃点儿泡面;工作时间太晚了,就在办公室的简易床上入眠。在牛村、高铁站泵站建设过程中,他因为操劳过度,晕倒在施工现场,被同事搀扶起来歇一会儿,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为尽快恢复2021年特大暴雨毁坏的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市区防汛排涝和应急抢险能力,耿劲松对标上级防汛工作部署要求,提出新建4座泵站,实施市区28座泵站提升改造工程,对8座京广铁路立交安装水位监测系统、所辖雨水管网进行清淤疏浚,改造市区积水点,增加平篦雨水收水井,对市区防汛仓库进行水毁翻建,组建、壮大专业防汛应急抢险队伍等一揽子方案。

方案很快得到批准,并付诸实施。截至2022年6月中旬,耿劲松负责的灾后重建防汛排涝项目——市区人民路、宏力大道、建设路等8座立交水位监测系统,实现了立交桥下水位实时监控和声光报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新中大道、东明大道、新飞大道、科隆大道等20条路段新增平篦雨水收水井738处、2603眼;在解放大道与赵定排交叉处建设一座1.2立方米/秒一体化泵站;对市区37条道路污雨水管网进行清淤疏浚,修复、提升改造28座污雨水泵站(包括修缮水泵、配电设备、扒渣机,维修更换闸板及泵站房屋);市区防汛仓库整体翻建等36个建设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按时全部竣工。市区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汛排涝能力,较往年得到全面大幅提升。

(三)

为更好地做好市区防汛工作,耿劲松积极向上级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维护中心配置增设了11辆大型移动抽排泵车、1套远程供水系统、3辆大型发电车、1辆水陆两栖车、1辆“随车吊”、多部对讲机等各类防汛排涝车辆设备。今年4月份,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维护中心通过劳务派遣方式新招入50人,使我市的专业防汛应急抢险队伍扩编为80余人。

兵强马壮,排涝能力实现大幅度增长。目前,市区防汛车辆装备抽排总能力,已经达到38940立方米/小时。往年降雨后,牛村市场、新中大道赵定排、向阳路赵定排、新二街赵定排、人民路新四街等多个易积水路段点位的积水停滞,需要十几小时的时间下泄,有的路段甚至需要20多个小时才能消除。今年历次大雨过后,上述点位的积水,均在3个小时内彻底排除,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通行和生产生活。

(刘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