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双减”政策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会议精神,市科协围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科普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科教资源共建共享,助力“双减”政策,为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夯实人才基础。
打造精品活动品牌。利用科普活动助推“双减”工作,青少年科技竞赛是落脚点。为更好地发挥竞赛活动育人功能,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市科协倾力打造特色品牌活动,以点带面扩大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开展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科学素质竞赛、青少年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累计参赛人数70余万人,共获国际奖项3项、国家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3000余项,成绩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各类竞赛的蓬勃开展,培养了大量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
打造科普教育新高地。利用科普阵地助推“双减”工作,重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为此,市科协在阵地建设上下功夫,努力打通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一是组织科普大篷车、“红色百年路”等优质科普资源走进基层中小学,共开展活动69次,受益人群20余万人,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二是促使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在我市落地生根,为基层青少年近距离接触科学提供了保障。活动从2015年开展至今,累计参观人数近100万人次。三是系统培养和打造科技特色校、科学工作室、校内科技馆近20个,树立青少年科创发展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机制。四是指导学校举办科技节、建立各类科技社团,广泛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科普主题活动,激发科创热情。
打造科教志愿服务队伍。利用科普服务助推“双减”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队伍。市科协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推动建立驻新高校联系机制,构建“大科普”体系,让专家教授走进校园,丰富科教内涵。组织开展科技教师业务培训7期,受训人员近600人,培养国家级裁判员6人、省级裁判员10余人。引导优质社会资源结合学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开发研制针对性、互动性、参与性强的系列科普课程,为学校提供长期的辅助教学,丰富校园托管内容。
打造新媒体传播途径。利用“互联网+科普”助推“双减”工作,旨在提升科普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市科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阵地和新媒体手段,为“双减”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开通运营“科普新乡”抖音平台,制作科普短视频30余部,上线两个月点播量突破26万余次。《考前焦虑如何破》等科普视频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科协的充分肯定。发布青少年科普讲座近百期,各类科普活动宣传信息60余篇,被学习强国平台、今日头条报道30余次。截至目前,市科协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突破10万人。这些举措丰富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内涵,完善了科普教育重要“拼图”,有效助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⑤ (柯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