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农业农村局 张克永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对于像笔者这样长期从事乡村工作的“老三农”来讲,每每读到书中关于产业振兴等方面的经典论述,很是激动,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驱使笔者对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盘点和系统总结,并由此引发对下一步工作的诸多思考。
初步成效
新乡市委、市政府印发《新乡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完善了推进机制,凝聚了工作合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83余万亩,增长0.46%;粮食总产达86.2亿斤,荣获全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第一名;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直面灾后重建严峻形势,克难攻坚,勇夺夏粮丰产丰收,单产、总产和粮农收入均创历史新高。2021年猪牛羊禽肉产量达到35.8万吨,同比增长19.8%。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60.3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35%。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501亿元,同比增长3.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9万元,同比增长8.3%。
——乡村业态不断丰富。全市创建市级以上农业品牌250个,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推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景点线路5条;创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8个、省休闲观光园区3个、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个。
——产业融合发展迅速。着力打造肉制品全产业链、面制品全产业链、农机制造全产业链等,今年6月,全国预制菜行业大会在原阳县成功举办。打造卫辉卫红花(怀药)、延津花生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辉县孟庄、长垣常村等5个乡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组建面制品、生猪、树莓、大米、速冻食品等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7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6家。
——集体经济强势发力。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由2017年之前60%左右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到2020年全市99.9%的村有集体经营性收入,其中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86.8%。这种破茧化蝶式的蜕变,最主要的原因得宜于我市打出的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的“改革组合拳”。
——巩固脱贫成果成色十足。截至5月底,全市谋划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127个,涉及资金4.31亿元,预期带动8.79万户次,户均收益达到1074元。截至目前,全市培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6.16万人,持证人数23392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乡村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 二是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三是产业链条仍然较短。
主要做法
我市乡村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五个三”:
(一)三位一体夯基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进一步提升综合产能。一是以中原农谷为龙头推进种业振兴。以平原示范区为核心,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促进种业、粮食、食品三体聚合。二是以智慧农业为目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完成新建重建高标准农田52万亩任务,重点打造10万亩智慧型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三是以园区创建为载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推进卫辉市畜牧机械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以华溪科技、和协制造为龙头的农机全产业链。
(二)三管齐下调结构,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生猪、奶牛、金银花、卫红花、食用菌、果蔬物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市经济作物面积保持在290万亩以上。二是优化畜牧养殖业格局。坚持“项目为王”,重点抓好河南北盛牧业年存栏5000头奶牛项目、延津县万康生猪年出栏生猪3万头续建项目、卫辉市乐源牧业存栏8000头奶牛观光示范牧场等。三是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链。以河南九豫全食品有限公司为盟会长单位,依托全市20余家肉制品加工企业为会长单位,积极推进食品制造业产业链规划建设。
(三)三措并举促融合,构建完善乡村产业体系。通过抓载体、抓主体、抓利益联结,构建上下游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涌现出封丘陈桥镇金银花、获嘉中和香菇、辉县冀屯金针菇、原阳太平镇稻鱼共养等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和米多奇、九豫全等重点龙头企业。
(四)三个强化促衔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强化监测。加强动态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定期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汇总通报。二是强化扶持。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三是强化对接。完善稳岗就业工作考核推进机制,开展“一对一”帮扶。
(五)三项机制激活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一是要素赋能强动力。不断完善土地、资金、人才、金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二是改革赋能添活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稳粮保供。推广延津县“党建+金融”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三是数字赋能增助力。加快延津县国家级数字大田种植领域(小麦)数字农业试点县项目、新乡县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项目建设。
全市各地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集中体现在“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布局优化, 二是注重产业融合,三是注重创新驱动,四是注重品牌引领,五是注重联农带农。
几点思考
第一,谋划乡村产业布局,要准确把握乡村发展阶段性特征。当前乡村发展阶段性特征可概括为“五化”:一是农民身份异质化,二是农业功能多样化,三是乡村业态市场化,四是村庄变迁差别化,五是产业发展融合化。
第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发展路径。一是延伸链条带动,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二是融合发展促动,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三是集聚发展推动,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四是培育主体拉动,构建乡村发展新雁阵;五是创新创业驱动,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第三,促进乡村产业升级,要切实用好深化改革重要法宝。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也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来驱动,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成。
第四,胜任产业振兴大任,各级农村基层干部要提升自身能力。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当好新时代“三农”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