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伏天可谓又蒸又烤,暴露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很容易发生中暑。家住卫辉市后河镇的W大爷因感到家中闷热,便骑车出门找地方乘凉,没想到骑出不远就感到头晕眼花摔倒在路旁,幸好被路人发现拨打了120,经及时救治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近期,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医学科已陆续接诊数十名中暑患者,其中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该院急救医学科主任医师石金河介绍,暴露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很容易中暑,几乎每年都有因中暑导致死亡的案例报道,掌握中暑的预防与急救方法,是减少中暑伤亡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的热损伤疾病。它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死亡、永久性脑损伤或肾衰竭。
◇不同级别的中暑有哪些表现?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大汗、头晕、眼花、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高,不超过38℃。
2.轻症中暑。先兆中暑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包括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心率加快。
3.重症中暑。先兆和轻症症状加重,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
◇发现有人中暑时,应该怎么做?
1.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
2.降温。轻症患者可反复用冷水擦拭全身,直至体温低于38℃,可使用扇子、电风扇或空调帮助降温,口服含盐清凉饮料或淡盐水降温,以患者感到凉爽、舒适为宜;对循环功能紊乱者,可经静脉补充5%葡萄糖盐水,但滴注速度不能太快,并加强观察,直至恢复。
一般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患者经现场救护后均可恢复正常,但对疑为重症中暑者应立即转送医院。
转送指征:①体温高于40℃;②行降温措施后,体温仍高于40℃;③意识障碍无改善;④缺乏必要的救治条件。
◇如何预防中暑?
1.防晒。夏天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时至16时的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等,带上充足的水。
2.喝水。每天喝1.5升~2升水,不要等口渴才喝水,要慢慢喝、定时喝。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一些盐水,补充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3.休息。避免长时间滞留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中,身体不适时不要坚持,要适当休息。夏天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更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充分休息,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4.饮食。高温环境下,人体在及时补充水分的同时,对蛋白质和维生素要求也比较高,要常吃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又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喝汤、多喝茶、多喝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段桂洪 宋鹏翀 赵成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