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
    
新乡市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解读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
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



新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是“十四五”时期把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具体实践。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绿色低碳战略决策部署,我市印发《新乡市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工作方案》,系统推进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市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实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意义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省委书记楼阳生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重点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全面提升能源安全绿色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特征明显,既要保障高质量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刚性需求,又要在2030年前实现较高水平的碳达峰,面临碳排放总量有序增长、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等多重挑战,需要各领域不断创新思路,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二、绿色低碳转型总体考虑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市绿色转型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安排,以“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绿色技术创新为关键、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加快实现生活和生产方式绿色变革。

一是瞄准四项指标抓统筹,统筹好经济增长用能和能源低碳安全转型,坚持目标导向,重点降低碳排放强度和能耗强度,确保与全省一道实现碳达峰。

二是盯住七大领域抓攻坚,围绕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绿色产业、做强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创新绿色技术、构建绿色屏障和倡导绿色生活7个重点领域,坚持节约优先,做优增量、改造存量,深挖潜力、拓展空间,明确绿色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

三是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抓创新,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三、全力推动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要把完善碳排放、能耗强度“双控”和能源保供统一起来,把握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长期和短期的关系,排好优先序、把好时效度,系统全面持续发力。主要发展以下7大重点领域。

(一)发展绿色能源

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领域。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强力推进风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加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氢制备、储运和加注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具有全球范围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基地。二是提升油气保障能力。提升燃油油品利用效率,探索生物柴油等代替传统燃油。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优先保证民生用气。持续推进县域间管道和县域支线网络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燃气管网设施向乡村延伸。三是推进煤炭消费减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二)壮大绿色产业

一是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对“两高”项目坚决实施产能、煤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深挖存量“两高”项目节能潜力,实施节能改造升级。二是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动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三是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加强低碳工艺革新,推进工业节能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动重点行业有序达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四是大力发展低碳高效产业。培育壮大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储能、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产业。

(三)做强绿色交通

一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持续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深入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工程建设、跨企业信息系统协同、装备技术发展,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二是推广新能源交通设备。推广绿色低碳交通工具,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货运车辆电气化清洁化改造,稳步有序推进电力、氢燃料车辆对燃油车辆的替代。三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将绿色公路建设新理念贯穿到公路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推进油、电、气、氢综合加能站规划建设及既有加油站升级改造。

(四)推广绿色建筑

一是提高绿色建筑品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到2025年,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二是提高建筑节能水平。系统推进建筑能效提升,持续开展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建设,鼓励探索实践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三是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推进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融合发展,鼓励建设高星级装配式绿色建筑和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综合示范工程。四是促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推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推进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等资源化利用。

(五)创新绿色技术

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大力研发氢基工业、生物燃料等工艺革新技术,研发新能源耦合利用、能源回收与再利用等技术。二是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载体。建设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优先将先进的绿色环保产品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支持范围。

(六)构建绿色屏障

一是构建大河大山大平原生态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大运河文化生态带建设;做强做实南太行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强化南太行生态屏障。二是全方位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加强黄河滩湿地保护与恢复,完善湿地保护治理体系。三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持续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实施“四水同治”。

(七)倡导绿色生活

一是创建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开展绿色低碳行动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二是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创建。突出抓好绿色社区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因地制宜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三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秸秆、大宗固废、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率,提高废纸、废钢、再生有色金属利用量;推进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四是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过度包装治理,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积极引导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序发展共享交通。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