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佳 (新乡县)
它沉潜在时间的缝隙里
镌刻召唤的年轮
磨砺兵戈的锋刃
云光,从不是轻盈的给付
它在大势所向的千帆百舸中
不断走向新的伟大的生成
写完这节,已是凌晨两点。窗外的急雨与风声和奏,彻底打破了夜的宁静。它已持续近两个小时。
我还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口罩的力量》中那一个个生动的、立体的画面,始终浮现在眼前。那些身躯疲惫、声音嘶哑,而眼神始终坚定的人们像一座座凝刻着光荣与信仰的丰碑,立于我的面前。我不知如何去表达胸中涌动的敬意,只是在顷刻间,泪,再次满面。
经历过非典的长垣卫材企业,在新冠疫情来临时,像所有经历过大战大考的企业一样,步伐变得更加沉稳,触角变得更加敏锐。沉稳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中,他们更懂得如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发、供应、储备,更懂得如何在变化中更新经营理念、完善运行机制。他们从容且冷静、执着且勤恳。敏锐的是他们可能要比非典以后成立的卫材企业更能深切感受到任务一旦下达即将面临的情景。在这个情景里,每个人都是身处前线的战士,每个人都会义无反顾,每个人都会不辱使命,每个人都会倍感光荣,每个人都会铭记终生。在这个情景里,难舍的亲情融合于伟大的使命,温暖的小家奉献给辽阔的大家,娇弱的女子等同于刚健的男儿,区域的物资服务于关键的需求,涓滴的付出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这是自发的涌进,无需用货币的金光来闪耀,无需用华丽的糖衣来诱惑。
当健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腊月二十七带领复工的职工再次面临党旗宣誓时;当车间主任刚刚驱车200多公里回到许昌家中,就被通知回厂复工,立刻又原路返回长垣时;当长垣卫材的龙头企业之一——华西卫材公司在腊月二十六吹响复工集结号,召集工人复工的当天就决定对企业进行封闭管理时;当除夕夜晚长垣市委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四大班子领导下沉企业,帮助44家卫材企业百分百复工复产时;当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紧急协调新乡市“中铁设备”,派出12人组成的技术骨干队伍,赶赴飘安集团调试设备,经过五天五夜奋战,成功恢复生产时;当村干部在村头大喇叭里喊“武汉疫情越来越严重,长垣企业需要女工,只要会缝纫,会做窗帘、衣服的,赶快报名去做口罩”时,长垣,这座三善之地,创造出“长垣速度”“长垣模式”的豫北明珠,再次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打响了口罩保供战的第一枪,向党和人民递交了第一份口罩答卷。
在这场口罩保供战里,有命令下达必身先士卒、枕戈待旦,即使面临枪林弹雨也要高扬胜利的旗帜往前冲的党员干部;有人民有难必不计得失、倾囊而出,即使血本全无亦要全力以赴的企业家;有家园濒危必奋起抗争、绝不言弃,即使赤身肉搏也要将侵略者愤然驱逐的人民大众……他们可能是执政一方、统筹一域,却始终将国家命运、人民安危铭刻于心的党委书记;他们可能是搏浪市场、资产过亿,却永远将造福桑梓回报社会作为价值追求的企业经理;他们可能是刚刚毕业、稚气未消,却早已递交入党申请书即将成为正式共产党员的缝纫女工……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御抗疫情的力量源泉。无论这场大战来得多么突然,无论面临的敌人多么狡猾,无论经历的斗争多么艰苦卓绝,我们必然在同仇敌忾中走向胜利。
不得不提的是,大年初三,对传染病有深刻的认知、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董传军,带着他的笔飞驰在空荡的高速公路上,他要驶向的地点是——长垣。
然而,这只是一部分。
大年初三中午,健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书增的办公室里,三名身材高大的东北汉子,抱在一起嚎啕大哭。这可能是他们生平以来最难以压抑的痛哭。当在除夕当天从内蒙古千里奔波赶到长垣时,他们知道要找的不仅是口罩,更是家乡人民的安危。
找不到口罩,该以何颜面乡人。
战略管控物资,必须服从统一调配。这是纪律,更是命令。无人能抗,无人可抗。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比任何一个城市都更需要口罩。此刻的长垣城,正承担着为全国14亿人供应口罩的重任,压力可想而知。千钧重,不为过。极为短缺的原材料、处处都是卡口的高速、有上顿没下顿的员工餐、不幸被感染的患者,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扑面而来。
办法从来都比困难多。这是朴素的哲语,总是在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往前走的现实中,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庞大例证。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进驻长垣,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省交通厅特事特办,送来1000张“特别通行证”,着力保障卫材物流运输通畅。长垣市委决定由财政统一采购粮油蔬菜,全力保证卫材企业员工生活。负责企业生活保障的长垣市商务局号召企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为卫材企业最大程度协调原材料供应的长垣市科工信局将原材料供应商的信息全部标注出来,实行“挂图作战”。
目标极为明确,那就是让卫材企业心无旁骛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出更多的口罩。此刻,黑夜与白昼已无区分。它们都在时针和分针不停歇的运转中为夺取保卫战的胜利而奋勇前行。
在市场经济中浸润已久的长垣人丝毫未曾忘记民族血脉中沉淀的文化基因,丝毫未曾怠慢他们靠坚实的打拼换来的货币实物的应有之义,丝毫未曾亵渎他们的家乡,这座信仰之城、善治之城的城市荣光。
董传军在文中提到,深入采访时,他多次落泪。我想,这也是他在病床上多次督促这部作品早日完成的原因。如果说他在写《麦者》时是感动于茹振钢教授矢志不渝投身科学研究、要为我们牧野大地这位卓越的科学家以文学的形式留在历史绢帛上的话,那么他写《口罩的力量》,就是要用笔来记录,史志般地记录,在抗疫初期一座卫材重镇在原材料短缺、交通不畅、资金不足、本土亦有阳性病例、防疫形势不明等一系列艰难的情形下,是如何举全城之力为全国抗疫作贡献的故事。
这些故事,无需虚张,它里边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现实点位,都有它的精神注脚。它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连际传颂中被新的年轻的思绪回忆、承纳,成为流动时间里的高光时刻。
这亦是《口罩的力量》的文本贡献,它跌宕起伏的情节、动人心弦的场景、感人肺腑的话语,无一不感动着每个读过它的人。它也再一次将笔触真正地指向了文字之义。文字,作为文明融汇传承的有形载体,它的同化之力来源于对人世间苦难的真实描摹,与在此苦难中所闪耀的真善美的真情赞颂。
很显然,《口罩的力量》和它所描述的故事一样,勇敢且无畏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