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提出“马上办理、马路办公”工作机制后,平原示范区快速响应,结合示范区实际,提出“三七二马一争先”工作机制。“三七”即早七时安排、晚七时总结、一周七天不间断推进;“二马”即马上办理、马路办公,白天走、干、讲,晚上研、督、想;“一争先”即逢一必争、逢旗必夺。以此为动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为总抓手,围绕大战略谋划大平台、聚力大招商促进大开放、锚定大项目开拓动力源、紧盯大突破提升大服务,突出“四个聚焦”,强化专班推进、细化节点管理,迅速掀起项目建设高潮。
聚焦四区协同,“谋”出项目强支撑
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都市圈特别合作区三重叠加的战略机遇,平原示范区站位中原城市群,扭住郑新一体化的龙头,抢抓政策导向、产业方向、资金走向,以“城谷区港”为载体,借势借力、借智借脑,建立片区开发、重大基建、产业提质项目专项库,蓄势蓄能、夯实项目基石。一是在科创转化上作引领,建设平原科教城。紧扣国家创新高地承载区的功能定位,以“生物工程+高职高专”为特色,以“112”(10所高校、10所职专、20万学生规模)为目标,规划建设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平原科教城,努力打造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园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河南师大科技创新港、太行实验室等5个重大科教、科研、科创项目尽快落地。二是在种业研发上抢先机,建设“中原农谷”。坚持以“中原农谷”核心区落地平原示范区为契机,实施种业创新能力跃升、龙头种企培育、种业机制重塑、对外合作交流四大工程,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国家种业创新高地和农业科技新城。总投资29.3亿元的国家生物育种中心、神农实验室、先正达夏玉米研发中心、河大农业科技园、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总投资26亿元的省水产院种质资源库、中农发国家级繁种基地等8个项目正在实施。三是在高端服务上做文章,建设平原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以省级服务业开发区为载体,以科技研发、电子信息、检验检测、健康医疗、总部经济等业态为主导,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郑州都市圈服务业发展新高地。目前,总投资15亿元的河南省检验检测园初步建成,辖区内入驻省特种设备检测院、省建筑质量检测院、香港华盛泰医疗实验室、国家级食品检测实验室等30多家检验认证企业。四是在枢纽经济上布新局,建设中部冷链物流港。坚持把背靠都市圈、身置大通道的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规划10平方公里的冷链物流港,重点发展“种业研发—绿色农产品生产—功能食品加工—中央厨房—冷链装备制造—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目前,投资16亿元的新加坡丰树现代仓储中心、投资100亿元的信基供应链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英国盛润现代供应链基地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3年到5年有望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链群。
聚焦招大引强,“引”入项目活力源
作为平地起新城的新兴区域,招商引资是项目的主要来源。平原示范区坚持招龙头企业、招总部经济、招结算中心、招科研平台、招金融机构“五招”并重,全年力争实现60个招商项目、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30个亿元项目、6个10亿元项目的“6336”招商任务。一是强化“专员+专业+专班”三专并举,健全“1+3+6”招商体系。坚持招商1号工程,面向京津冀、苏浙沪、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设立3支驻外招商队伍,开展离岗驻地招商。组建生物医药、高校科研、绿色智能、农谷种业、冷链物流、装备制造等六大招商专班。二是强化“联盟+联合+联动”三轮驱动,拓宽招商渠道。坚持协会联盟招商,与省检验检测协会、省印包协会以及上海奉贤印包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坚持平台联合招商,加强与谷川联行、京东等专业机构的招商合作,积极承办健康中原高峰论坛等行业年会,定期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坚持园区联动招商,以河南省检验检测产业园、中原国印文创园、中兴智慧产业园等园区为载体,强化政府与园区联动、商商联谊、以商招商。三是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同构,提升招商实效。编制绿色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链、核心技术、企业分布、供应链”招商4张图谱,构建平原示范区产业招商数字化平台,建设产业招商全景图、产业链精准招商平台和招商项目管理平台“一图两平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统筹管理与招商业务发展相互赋能。
聚焦项目推进,“掀”起项目新热潮
紧抓总投资1656亿元的355个项目全生命周期项目、突出抓好总投资173亿元的19个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投资218亿元的29个“三个一批”省台账项目,切实提高履约率、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及时做到升规入统,力争年度投资超过162亿元。截至目前,投资完成率达到66.18%。一是实施“三七调度”,专班负责加快进度。成立示范区“三七二马一争先”工作机制领导小组,由组建产业、城建、交通、高校、种谷、棚改、科教城、冷链等14个重点项目工作专班,周日上午制定下周计划,处级领导带队早七时现场督导、晚七时专题会议分析研判、一周七天全天候调度推进,采用提醒函、警示函和约谈等“两函一谈”方式,倒逼责任单位按要求完成任务。每月要对项目成效汇总通报,实行红黄榜制度,比干劲、晒亮点、晾成绩。二是实施“两马办公”,智慧监管强化力度。坚持效率导向、过程管控,创造性落实“马上办理、马路办公”工作机制,将项目推进所有事项梳理问题“建账”,明确任务“对账”,指导督促“查账”,按时交卷“报账”,评估成果“销账”。运用大数据手段,上线示范区项目督察平台,实施全过程监管,工作任务“清单式”推送、“台账式”管理、“销号式”清零,临期预警、超期追责,根据智慧督察积分,每月一通报,年终与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双挂钩。三是实施“两图一单”,高位推进提升强度。建立领导分包、挂图作战的项目指挥体系,对全区52个重点产业项目制定作战指挥图,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处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名首席服务员、一套举措“五个一”推进机制。细化“地基开挖、正负零、主体竣工、达产达效”4个阶段,盯牢前期、清表、文勘、规划等35个环节,制定施工路线图,逐个项目采取定节点、定责任、定标准、定人员、定时限“五定”工作法,形成任务问题交办单,交由责任部门负责解决。
聚焦营商环境,“优”来项目加速度
围绕服务优质、效能优先、流程优化、功能优良、政策优厚、环境优越的“六优”目标,突出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流程提速、机制提优、效能提档,着力提升企业获得感、环境吸引力。一是“四大平台”赋能,“全天候”智慧便企。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化服务机制,搭建“省级智慧政务大厅、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远程5G导办、码上办”四大智慧政务平台,实施“1+5+8+N”(即1个省级智慧政务大厅、5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8个社区服务站)政务体系建设,开启延时预约办理服务、设置帮办代办专区,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做实“掌上办、码上办、帮办代办”等服务机制,推出省内首家“在线导办+5G远程帮办”平台,实现“在线导办、即时服务”的不见面审批服务。创建“平原微政务”,实现咨询、缴费、预约等事项“移动查”“掌上查”,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事项20项,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2.04%,承诺时限压缩比由年初的64.18%提升到了79.65%。二是“四员一点”护航,“全过程”助力项目。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构建“四员一点”服务体系(即首席服务员+特邀监督员+挂职交流员+驻企警务员、营商环境监测点),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参与不干预;全区选定对口包联领导、首席服务员、特邀监督员、挂职交流员170余人,实现“四上”企业、重点项目全覆盖,协调解决融资、土地、用工、用电、环保等各类问题200余个;派驻民警分包辖区企业37家,2021年以来办理涉工涉企类案件61起。出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十严禁”》等规定,营造“风清气正、亲清有界”的政商关系。三是“四大关口”前移,“全流程”提升效能。创新“快审批、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强服务”运行机制,以项目“拿地即开工”制度为统领,盯住“清表、报批、规划、开工”四个关键关口,项目签约后立即指定牵头部门开展集中辅导,启动林木、坟墓等清表工作,同步实行土地规划手续模拟审批制度,项目单位出具承诺函后即可开展规划方案设计、办理模拟土地证,在完成土地招拍挂后转换为正式证件。利用土地报批的空档期,完成项目规划方案审核、办结工程规划证,项目规划审批提前2个月。率先出台施工许可证容缺办理制度,对非关键性资料容许先办后补,实行施工许可证分阶段办理,对不影响建筑质量安全的事项发放“准许开工证”,实现项目提前1个月开工建设。从重点项目签约、场地清理到手续办理、要素保障,“四大关口”前移时间接近90天,切实提高了项目建设手续审批效率,实现了“项目拿地即开工”。 (刘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