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
      

中原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源头活水(下)

崔学军

著名的“汲冢竹书”是在黄河故道流域的新乡卫辉发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起笔之前,完成了其父“必先北走山东(旧指函谷关以东)、南游梁宋”的意愿,也把中华民族及先秦文化的承载主体指向了中原河南。

五是黄河文明生成的包容开放基因。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成了开放包容的鲜活基因。夏商周以前反映华夏及炎黄部落、炎黄部落与东夷部落蚩尤的战争融合发展,夏史反映华夏民族团结东夷集团,与三苗部落的战争融合,商史反映与四岳之间各方国的战争融合,以及周代以后所有的朝代更替,都源于多民族包容开放的融合发展,也都是围绕着黄河中下游流域展开。中国历史上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近4000年。考古发现,中华民族在中原黄河流域相继建成的夏都城、商都城、西周、东周及成周,文化都城遗址文明连线成片,特别是形成了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历史文化名城,由此衍生的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隋唐文化、宋文化等,都是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也是镶嵌着黄河文明的一颗颗历史文化明珠。据考证,中华姓氏90%以上都源于中原(河南)黄河流域。黄河文明的曙光照遍黄河流域、黄河故道流域及其影响范围,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成长摇篮。

六是中原黄河流域便于成风化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黄河文化的包容开放基因及其人口随着流向迁移发展,奠定了中原河南文化“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决定其在形成部落、国家的历史文化演进中,自有“团结进步、渴望一统”的精神内涵。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都出自黄河流域;盘古文化、女娲文化、伏羲文化、炎黄文化、大禹文化等在黄河流域交相辉映。黄河流域的人们普遍性格开朗、处事大方,习惯、习俗、方言等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上,比如饮食方面,都说自己养的牛、羊好吃;种植方面,都说自己家的石榴、大枣好吃;鼓乐文化、戏曲文化、秧歌文化等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致相同。黄河流域自古就兴盛的这些特色,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分析中原黄河文化的历史成因,很容易看出,由系列黄河文明发展形成的一次次历史文化漩涡,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向前的巨大思想引擎。为此,黄河文化应被赋予正统、厚重、勤劳、勇敢、包容、开放、自强、创新的思想内核。

二、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精神

中原黄河文化的历史成因充分证明,黄河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活水,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始终处于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是承载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主体,是连接中华文明和绽放灿烂文化的主干,是延续历史文脉和构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东方文明的史前曙光和文明摇篮,聚焦思想内核,系统梳理黄河的主要精神,对于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具有直接功能作用。

一是敬业精神。也叫守成。中原黄河人民主要长期居于“天下之中”,奉守“中庸之道”,有善于守中、守正、中正之意,也有传统、正统之说。黄帝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后,在这里铸成“天、地、神”三鼎,大禹治水后又将天下划分九州并铸“九鼎”,加之春秋楚庄王、战国秦庄王相继问鼎中原,“中”文化在这里深扎生根,始终有着闻“中”谋动、居“中”而兴的集成、守成思想。

二是实干精神,“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这里千百年来的一句口传文化,要求人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了这个文化,中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粮仓”。由于这里水利充足、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加上陆运、漕运优势,历朝历代在黄河流域建设了多个国家粮库基地。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都是实干精神的精准展示。

三是文匠精神,一部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文明、黄河文化孕育出层出不穷的文化巨匠。列子、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管子,以及司马迁、董仲舒和建安文学、魏晋风流、程朱理学等,绝大部分都来源并发展繁荣于黄河流域。特别是老子著经、孔子讲学都是在域内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巨著大都产生在这里。传说中的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易经》,这三大文化瑰宝都出自黄河流域,还有《尚书》《诗经》《黄帝内经》《春秋》《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巨著也都源于此。

四是认真精神。在黄河文化发展史上,认真做事、不出差错是认真精神的具体体现。认真精神还源于文化传统,黄河故道民权县的白云山寺庙悬挂有康熙皇帝题写的“认真”牌匾,教化官民做人做事一定要认认真真。武陟县嘉应观的道观文化体现的也是认真精神,观立石碑的账本清单精准到“丝毫”“忽略”,观殿主楼因为“三兄弟”竞技而展现的“齐缝墙”等,充分展示了“认真可以弥补技术上不足”的认真精神。

五是创新精神,也叫开放、发展精神。黄河流域是历史上人口交流的出发地,人口首先是在黄河流域内流动的。大禹带领华夏民族“三战三危”,使羌族沿着黄河中上游先向西,而后再折向南进入长江流域。东汉以前,移民是沿着黄河向东北方向(河北)流动的,因为这时的河道是从孟津直接折向东北,穿越今天的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沧州(黄河改道后,就形成了现在的豫北、华北平原)等地至渤海。东汉以后,黄河改道向南,又夺淮入海,过安徽阜阳、江苏徐州等地,这时候的人口流动就朝向了长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偃师县、固始县境内的河洛迁徙集散中心,以及南方建有的很多宗族祠堂,见证了黄河文明的传播过程。《黄帝内经》记载黄帝与岐伯对话,将中原人本来的针灸治病,扩展到也适用于西部汤药、北部草药、东部砭石和南部火灸的疗法,创新发展中原医学,由此形成所谓的“中医文化”,这就是中原黄河文化包容开放、学习创新精神的最好例证。

三、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重要意义

一是国家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和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弘扬黄河文化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价值,是扛稳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责任的历史担当。弘扬黄河文化必将进一步保障中国的文化安全,切实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斗争本领。

二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须有促进全面发展的新增动力和经济结构来保障,不能仅靠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而且要有中西部地区的推动增长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呼之欲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引箭待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构建和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文化高地的广泛共识。毛主席曾经强调: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纪疫情,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决策英明果断,把握历史主动,赋予了我们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的重大战略行动,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开局起步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我们通过深度解读中原黄河文化,奉为发展摇篮,看作自立自信之源,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作者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