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杨
“我的四驾马车不是四匹马拉一辆车,我是用四匹马的劲儿拉着一辆车,这是因为我车上的东西太多,我可没有说累,因为它们皆是我所爱。”
——冯骥才
认识冯老先生,是从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挑山工》《捅马蜂窝》开始的……这些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课文,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妙笔生花。《挑山工》全篇看似只描写了一个老实质朴的挑山工,实则展现了一群和挑山工一样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勤恳不懈、乐观向上的中国劳动人民形象。在冯骥才笔下,那挑山工坚定的一脚一脚向上攀登的步伐里,让我懂得作为学生,每天的学习也要像挑山工一样,一步一步向上登攀。我慢慢尝试学习模仿冯骥才这样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现在已经能熟练掌握运用。我最敬重的冯骥才所著之书,陪伴我从蝉鸣四起的仲夏走到寒风刺骨的隆冬,年复一年浇灌和丰富着我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
学习素描的过程很枯燥,我正烦闷地想要放弃这项“工程”,突然在一则报道中看到了冯骥才的作品《久待》。那是一幅水墨画,一支浅褐色的小舟搁浅在岸边,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看似汹涌澎湃,又好似平静如镜,江面只因一小片落叶才泛起圈圈涟漪;天边的夕阳想要悄悄地落下山去,余晖里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在孤独地徘徊,还真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数种情思油然而生,仿佛自己走进了画里,这就是所谓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吧。冯骥才每一幅引人入胜的绘画,都把水墨丹青运用到了极致,韵味和意境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冯骥才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也是一点一滴积累、仔细观察才画出来的。在冯骥才绘画美的感召下,我收起所有的干扰心思,下定决心要把学习美术坚持到底。
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下,急于革新的人们似乎忘了,一个民族的兴亡与特色,取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然而冯骥才没忘。从2003年开始,冯骥才在各地展开“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工作,他对天津老街的传统文化遗产抢救,让我感触颇深。于是,我尝试着了解老一辈人特别喜欢的戏曲。之前非常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哼啊哈啊”、听不出所以然的唱腔那么入迷,当我渐渐地了解并听懂了戏曲才知道,这每一出戏都是一个经典的故事,更是过去在民间传承精神文化的根基。我走近戏曲,和老一辈的爷爷奶奶有了共同的话题,和他们更加亲近,也多了一分乐趣。
在冯骥才所倡导的“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的教育理念下,我和弟弟常会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为我们不太明白的观点去辩论,然后找父母求证。当大家都有疑问时,我们一家人会去查找各种可以证明的资料。于是,我家的书越来多,学习氛围愈发浓烈,我和弟弟的视野也逐渐宽广起来。
在冯骥才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在他四驾马车精神的影响下,全国乃至世界受益的,又何止我一个少年呢?还有很多和冯骥才一样积极助力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老一辈优秀文化传承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中国之幸?
他就像暮春缤纷的落红,随风飘散在肥沃的泥土之上,轻柔的花瓣触碰到土地便再也舍不得离开了。凋谢的花儿知道,热心肠的大地母亲会把她富含养分的“残体”和那有趣的灵魂一起化成肥料,孕育出来年春天更加璀璨的花朵。(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部初200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