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国胜
5月1日,是母亲去世一周年的忌日。母亲的去世,是我与母亲间的物理距离变得无限遥远,但是一年来,我感到与母亲的心又是那么近,母亲的形象在我眼前更加清晰、也更加生动了,要说原因,可能是我们之间时常的灵魂交流吧。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得如一丝微风,轻拂着你的身体,舒缓着你的躁动,而又让你感觉不到;平凡得如一抺草香,沁人心脾,陶醉着你的身心,仿佛置身于碧蓝下的草原;平凡得如一汪湖水,涟漪轻轻,却又能让你感受到她的淡泊、宁静和坚强;平凡得如一缕阳光,从不与日月争辉,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分,悄悄地发光发热。
母亲对爱的期许和要求很朴素,就是每天都能见到父亲。在她的世界里,不能设想父亲的缺席,因为那是她的全部。也许是上天眷顾,在她老人家92岁高龄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所以当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时,并没有让她感到巨大的悲伤,只是诧异家里突然间怎么来了那么多人。可是在她偶尔清醒时仍明白发生了什么,无法抑制的情感使她痛不欲生,但是哭着哭着却又睡着了。因为常常见不到朝夕相处的父亲,就经常问身边照顾她的哥嫂:“你父亲去哪儿了?”他们善良地哄骗她:“去新乡了!”这时就会出现也可能是二三分钟、最多不超过五分钟的安静,随后,她又用征询的目光问哥嫂:“你父亲去哪儿了?”她可能潜意识里认为:新乡是一个不会让父亲饿肚子、受委屈的大地方,况且还有一个“模糊”的儿子在那工作呢。之后,在母亲去世前的岁月中,“你父亲去哪儿了”就成为她每天不知重复多少遍的话。
母亲已习惯了与父亲的相互陪伴,哪怕是相顾无言,也觉着那是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父亲的去世,给她在现实中和精神上都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离开了她视线的父亲,就成了她天天的担心和牵挂。那一天,2021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一,母亲带着深情的眷恋和思念,走完了她人世间的第98个年头,到天堂那端去找寻父亲了。她想迫不及待地亲眼看看日夜思念的丈夫,在那里过得好不好,衣服有没有人替他洗,爱吃的饭菜有没有人给他做;她想继续与父亲共同分担忧伤、痛苦,分享快乐、幸福……
母亲比父亲大三岁,生活中的她像大姐姐一样处处呵护、关心、体谅和包容着父亲的一切。饭煮熟后,只要父亲外出未回,她就一直等着从不吃那第一口;当父亲因生活压力较大,忧愁、苦闷、彷徨或者是遇到舒心的事情高兴、喜悦、开怀时,她总是静静地体悟着父亲的心情,用永远也停不下来的劳作,痛苦着父亲的痛苦、喜悦着父亲的喜悦。母亲十分尊重、理解父亲,即使自己的意见在当时景况下是合理的,只要父亲决定了,就决不在纠结中走不出来。自从我记事以来,生活中的母亲从来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让父亲难堪过,她一直用女性的隐忍和大度精心维护着父亲在子女中、在众人中的高大形象。
母亲自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出的孝道和淳朴,默默地诠释着人间弥足珍贵的真情和亲情。从我记事起,凡是家里有点儿好吃的东西,她都会毫不吝啬地催促父亲或者是我们子女中的任何一人,给奶奶送上一些,她发自内心地孝敬老人、尊敬长辈,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要把“百善孝为先”的种子植根于人生全部修养的最核心位置。母亲也是个十分知足的人,几十年来,面对时事的无常、生活的不易,从未听到过她的抱怨和不满,也从来没看到过她在与邻居的家长里短中说一些是是非非的事儿,她总能把握住事情的节奏,尽力行进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母亲与妯娌间的感情很深,因为与大娘家住的是前后院,因而她们的交流也相对较多。每当大娘小脚的趾甲长长时都会喊上母亲帮忙修剪,母亲总是乐哈哈地、毫不嫌弃地欣然前往,其情融融,其景常是。
母亲一生勤劳俭朴,她就像一支不知疲倦的蜜蜂,用心血和汗水不断酿造供我们成长的物质食粮和精神滋养。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永远是停不下的脚步、干不完活儿的人,也永远是家里最后一个吃饭、最晚休息的那个人。早上,当我们仍在睡梦中时,她就起床开始安排一家人的早餐;晚上,要么是纺织棉花、要么是裁剪衣服、要么是纳鞋底做鞋子,即便是与人聊天时,手上也停不下来针线活。生活将她塑造得如同一台永远停不下来的“永动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劳作而从无怨言,直至她再也无力去做这些事为止。印象中,母亲几十年来身上总是穿着一成不变的衣衫,不到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确实不能再穿时,她绝不会主动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她把所有的光鲜都给了子女,却把自己的亮丽深深地隐藏起来,她的俭朴让金钱变得黯然失色,她的品德和言行却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母亲包容而又不失原则,坚忍而又豁达乐观。她个性鲜明,以善良、公平、公正、个体服从整体为行为准则,从不主动回避矛盾、规避问题,拿得起放得下,说到做到,敢做敢为,诚信有加。当成年后的我们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后,每当回忆起母亲的处事逻辑、思维方式时,敬佩之意不仅油然而生,她的这些优秀品德,由于传统社会女性弱势地位的影响得不到彰显和应有的尊重,在我们姐弟六人中,只有姐姐得以继承并发扬。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冬天来临的季节,回家时总能发现母亲肿胀的双手,问她是什么原因,她总说是不关紧要的冻伤。直到有一天,我的爱人觉得有些不对,逼她非说出原因时才得知,这是几十年前她的第一个孙女出生做“九”请客时,一个人蒸馍、备菜到凌晨被冻下的病根。此刻,在懊恼、羞愧自己迟钝、粗心的同时,我也被母亲强大的内心所震撼。有一次与父亲聊天时提及母亲,他以少有的深情诉说起母亲的坚强,年轻的母亲饿着肚子忙完了一天,回家正与家人说着话的当口,人就累晕过去了,奶奶忙让人端来半碗盐水让她喝下才慢慢苏醒过来。为了生计,第二天,她又拖着一双小脚去收割麦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为了不影响进度,就坐着、挪动着身躯继续收割,麦茬将臀部刺鲜血淋漓也浑然不觉。
母亲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会畏惧和退缩。一直以来,母亲都在用她弱小的身躯、佝偻的脊背、微薄的力量、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家里的衣食住行;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艰难困苦的挑战,她用韧性和年轮赢得了应有的尊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怒放着生命的精彩,直至走完生命的全部历程。
作为儿子,我对母亲的关心少之又少,特别是对母亲晚年精神世界的关怀更是缺乏。少不更事时,只知道索取母亲的怜爱和关怀;成年后,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来尽孝,认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当母亲去世后,我才知道人生不能重头再来,孝亲千万不能等待。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母亲是我灵魂的皈依,是赐予我生命的天使,我只有将这种沉重的愧疚放在心底那块最柔软的地方,经常用思念的触角与母亲进行灵魂交流,贪婪地吸吮着痛思的滋养,我的内心才能因有这样的洗礼而得到些许的安慰。
母亲的一生,是用平凡阐释母性光芒的一生,这种平凡,荡涤着诋毁、误解、贫困和苦难,进而升华为我们心中最美的图腾。母亲的一生,是用善良虔诚践行“孝敬仁义,百行之首”的一生,这种善良,将成为一座丰碑,指引我们重新思考“我是谁,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这一最基本的人生命题,警示我们要为自己的良心寻找一个可以寄托的地方。母亲的一生,是把执着作为人生信条、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一生,这种执着,也将激励着我们要以勤奋为双桨、以俭朴为风帆,乘风破浪、无所畏惧,直达理想的彼岸。母亲的一生,是用母爱真诚书写“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华章的一生,这种母爱让儿女们完成了从弱小的生命向成家立业到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嬗变,同时也忠告我们做出深刻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如何为人父母?如何为子?如何为媳?……
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母亲在我心中就是那个最平凡又最伟大的人。此生,我为有缘能成为她老人家的儿子而感到庆幸和骄傲。愿她老人家与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
压题图片:本报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