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晚播小麦生育后期管理

河南农业大学讲师、农学博士赵亚南 新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刘清瑞

受2021年“7·21”持续特大暴雨影响,新乡出现小麦大面积晚播情况。到2021年12月中旬,小麦越冬期弱苗较多,一类、二类苗占比只有64%,与常年越冬期一类、二类苗占比90%的状况相差很大,还有一些地块是“一根针”“土里捂”苗情。至今年3月下旬,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生产形势整体向好。一类、二类苗占比达到88.4%,但与常年相比仍有所降低。目前,仍旧可以通过生育后期的合理管理,进一步促进弱苗转壮苗,实现小麦高产。

(一)水肥管理

一是孕穗期水肥管理。孕穗期至挑旗期是小花退化较集中的时期,保花增粒并为提高粒重打好基础是这一时期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肥力较低的地块和植株生长较弱的麦田,可结合浇水酌情补施一次肥,追肥量一般每亩施尿素2.5千克~5.0千克。

二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灌浆初期,小麦需要较多的肥水供应,适时浇好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灌浆强度,增加粒重。土壤水分达不到灌浆要求的地块,应在灌浆初期(扬花后8天~10天)浇好灌浆水,对脱肥地块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2千克~3千克。浇水不能过晚,以防小麦灌浆已满,头重脚轻引起倒伏。浇水时要避免大水漫灌,做到有风停浇、无风抢浇,避免浇后遇大风发生倒伏。

(二)一喷三防

小麦生长后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生长中后期是病虫害的集中严重发生期,包括白粉病、赤霉病、麦蜘蛛、麦蚜、吸浆虫等,同时还有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茎病害;二是后期气候不确定因素较多,小麦遭遇干热风、青枯早衰的潜在威胁较大。小麦生长后期的病虫害比较多,防治不及时将会造成严重减产,一般应做好小麦拔节后期、孕穗期、扬花期及灌浆期的“一喷三防”工作。即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并喷洒,做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防早衰、增加粒重等目的。

在小麦拔节后期——孕穗期,需防治小麦红蜘蛛、麦蚜、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条锈病等。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戊唑·嘧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氟环唑、氯溴异氰尿酸等,并加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小麦抽穗、扬花及灌浆初期,需防治小麦赤霉病、蚜虫等。预防小麦赤霉病,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吡唑·咪鲜胺、烯肟·多菌灵,对水细雾喷施,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发病情况,隔7天左右喷第二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此外,针对小麦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可结合预防赤霉病,加入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还可加入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

在农药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农药产品标签使用说明或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安全操作,并强调轮换交替使用农药,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以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三)人工拔草

由于前期未及时对麦田喷施除草剂,或喷施不均匀、杂草抗药性增强等原因,加上春季气温升高,在中后期,部分麦田里播娘蒿、野燕麦、节节麦等杂草将偏重发生。这些杂草繁殖快、竞争力强,不仅会和小麦争水争肥,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麦田的整齐度下降。这些杂草比小麦成熟早,种子不断落到地里,也会给下一年的小麦种植留下隐患。但是为了避免影响小麦生长和下茬作物,小麦生长中后期不能再喷施除草剂,只能进行人工除草,尤其是野燕麦、节节麦,更应该人工拔出,除草时间越早,对小麦的危害越小。拔出后的杂草应及时清理出田间,尽量避免结籽后落入田间再生,减少病虫害繁殖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