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明媚春光下,千里淮河第一港——信阳港淮滨中心港,门机矗立,而助力我省这一最大综合性单体港口通江达海,黄河之滨的卫华集团功不可没。由该集团高端人才刘永刚领衔攻关的成套港机,全方位服务淮滨中心港。“引人才、育人才、用人才,企业发展才有不竭动力。”卫华集团董事长韩红安说,今年一季度,卫华港机一举拿下6个千万元以上的订单,同比增长126%。
高端人才加持,博士团队加盟,步入百亿俱乐部的卫华集团,是我市实施人才集聚工程的缩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人才集聚“五大工程”,以更活的机制、更大的胸怀、更优的环境,广开纳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厚植人才沃土,八方人才聚牧野大地、创不凡业绩、激发展活力。
从中国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博览会,我市借助大平台、大载体,以市场资源配置为主导,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导向,“高精尖缺”人才集聚工程结出硕果——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谢尔登·格拉肖,与位于经开区的河南茵特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建“茵特赛尔诺贝尔奖工作站”,建立综合细胞库项目;红旗区的河南百合光电研究院分别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团队、北京邮电大学等建立合作联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团队与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水稻研究领域人才合作项目”;“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崔怀旭团队与牧野区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区共建河南清创高端锻压技术研究院……近年来,61个高端人才项目、4300余位各类人才汇聚牧野大地,为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增添强劲动力。
10多天前,2021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出炉,我市27项科技成果斩获大奖,数量与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其中,中原学者、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键吉教授课题组获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引育并举,刚柔并举,“牧野英才”人才集聚工程实施两年来,我市已拥有中原学者5人、杰出青年48人、杰出人才43人、中原科技领军人才18人。
“聚焦产业所需、企业所用、人才所专,今年,我们对原‘牧野英才’行动计划进行更新升级,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2021~2025)》和《新乡“牧野英才2.0”三年行动计划(试行)》两个政策性文件,就是以更务实管用的引才留才用才举措,大力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保障。市委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贯通起来,制订出台了《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集聚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作为新乡人才战略联盟专家人才,新乡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吴瑞兵挂职获嘉县期间,推动成立同盟冷链物流人才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基地等4个基地建设。“挂职不是无职,关键要为基层拓思维、引项目、解难题、增效益。”吴瑞兵说。
与吴瑞兵同期开展柔性挂职的有6位专家,均来自我市高校院所。同时,在市委组织部组织引导下,先后有50多位博士服务团成员深入太行山区、黄河滩区等基层一线,通过项目带动、技术支持为乡村振兴赋能加力。在灾后重建项目现场,在春耕春管第一线,来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团的500多位专业技术人才宣传各类政策、开展技术指导。去年以来,我市开办36次乡村振兴培训班,培训各类干部3.3万人次。
我市高校人才资源丰富,每年毕业生近5万人,如何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用好盘活家门口的人才资源,让更多大学生在新乡创造价值、实现梦想,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下了一番功夫。“通过实施高校留才人才集聚工程,鼓励、引导和支持驻新高校优秀毕业生学在新乡、留在新乡、创业新乡、建设新乡,为打造创新创业魅力城提供人才支撑。”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全国先进、省内一流的标准,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创建了智能化信息招聘平台,搭建“互联网+就业机构+企业+人才”的交互式智能招聘求职系统,用人单位、求职人才实现“一键”精准对接。
春风送岗,市人社局、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承办“惠民助企 才聚牧野”大型网络直播招聘活动,1800多个岗位引来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红旗区以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区为载体,实施“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高校”“创新+金融”“创新+创业”五大行动,推动驻区高校毕业生就地创新创业。
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平台共建、人才共育,“鸿雁归巢”人才集聚工程的深入实施,新乡籍高层次、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和团队不断回归家乡。“根在太行,回报故乡,义不容辞。”70后清华大学MBA学员王晓庆,带着清华大学的技术与理念回到老家辉县市,与河南孟电集团共建数字化蔬菜工厂。
数据显示,我市目前共有国际联合实验室26家、院士工作站9家、中原学者工作站6家,数量居全省第2位;设立博士后工作站14个,数量居全省第3位。
四海人才,近悦远来,人才强新,“进五争四”必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