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
      

奋楫扬帆正当时 凝心聚力谱新篇
——市工信局2021年工作综述
市工信局被省委表彰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市工信局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市工信局组织企业家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训
银金达牵建的省先进膜材料产研院在全省首家正式成立
华兰生物血液制品生产车间
心连心集团总控室
白鹭集团氨纶生产车间

□朱艳祯 文/图

2021年,市工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高目标、严管理、重实干”的工信要求,积极践行“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廉政建设”的工信理念,围绕目标,加压奋进,努力克服汛情疫情影响,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十四五”工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得到市领导魏建平、祁文华的批示肯定。

市工信局为我市争取省“万人助万企”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得全国第一批节约型机关建成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等各级荣誉20项。累计帮助企业争取各级荣誉291项。其中,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国家绿色工厂等国家级荣誉55项;首批省产业研究院、省制造业头雁企业、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省级荣誉236项,争取资金2亿元。所负责的37项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中,14项工作居全省第一。

市长魏建平批示:市工信局2021年的工作卓有成效,很多工作都走在了全省前列,为保持全市经济平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向市工信局和全市工信系统表示感谢!望2022年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副市长祁文华批示:2021年,市工信局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加压奋进,统筹推进灾后重建、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排在全省前列,为“十四五”迈好了第一步,谨向同志们表示感谢!新的一年,望再接再厉,为我市经济“进五争四”作出新贡献!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生产指标趋于稳定。1月份~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八位;两年平均增长7.1%,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二是工业投资持续好转。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3.2%,高于全省1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六位;两年平均增长14.5%,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

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防汛抢险和灾后重建

一是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工作。持续完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储备充足、调拨及时。高效完成13批次物资调拨,向省工信厅申请跨省通行证200张、通行B证155张,向市里申请通行C证500张,为全市疫情防控大局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汛情发生后,市工信局全员闻令而动,一手抓防汛抢险,确保企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手抓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出台“工信十条”和《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政策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复工复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62家企业争取省制造业灾后重建专项支持资金1569万元(市级财政按照1∶1配套,省、市资金共计3138万元),企业数量、资金额度均居全省第一位,获市政府通报表扬。仅用两个月就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帮助救援队、受灾企业、安置点受灾群众协调急需物资,结对帮扶卫辉市顿坊店乡军屯村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发展总部经济,税收增收2.76亿元(营业收入55.8亿元)。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技术改造持续实施。市工信局围绕技改工作在全省工信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年初谋划200个项目,1月份~12月份,实际实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415个,总投资951亿元,21个技改项目获得2021年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4287万元,项目数量、资金额度均居全省第一位。二是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稳步发展。拨付奖励资金950万元。全年专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822亿元,同比增长16.2%。实施制造业项目347个,总投资711亿元;实施“一台两器”81个,总投资332亿元。三是技术创新深入推进。全省率先出台产业研究院支持政策。2021年,我市入选全国质量标杆企业2家(累计10家)、省质量标杆企业8家(累计47家)、全省首批产业研究院3家,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入选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累计22家)、省工业设计中心11家(累计18家),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四是持续提升产业链水平。出台《新乡市千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双长制”工作方案》《加快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集群重点“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招商链”4张图谱,绘制“遍访产业发达地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客户、权威技术团队和权威专家”4个遍访清单,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提升我市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五是绿色发展成色明显。争取国家重点节能行业能效“领跑者”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累计12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家、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家(累计3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累计13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加快推进企业培育

出台《关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新乡市百亿企业培育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新乡市中小微企业成长培育工程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争取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累计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累计36家)、省“专精特新”企业93家(累计106家)、省制造业头雁企业9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二位。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政策、荣誉、项目、资金支持。2021年共争取上级资金2亿元。37项工作名列全省第一方阵,其中,14项工作居全省第一位。该局共获得国家、省各级荣誉20项,为企业争取各级荣誉291项,其中,国家级荣誉55项、省级荣誉236项。

稳步推动产业融合

一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市政府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国家级高端智库资源。争取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累计3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1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位。争取省智能工厂3家(累计22家)、智能车间10家(累计44家),数量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四位。二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今年已建设开通5G基站2675个,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4857个,数量均居全省第四位,实现了乡镇以上全覆盖。新乡化纤、北方仪表、卫华集团、巨人起重机等6个项目入选省第一批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居全省第三位。三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推动天博物联网研究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与应用推广,推动中誉鼎力、心连心集团等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持续深化企业服务

新乡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万人助万企”工作先进集体,市工信局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一是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31名市级领导包联98户重点企业,全市2419名干部分包联系3133家企业,15个市级工作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助企服务,解决问题2512个,问题解决率达到99.9%,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市工信局开展大调研活动,全年调研百余次;撰写调研报告58篇,上报市领导10篇,获市领导批示4篇。设立24小时企业诉求受理专线。推进将“万人助万企”活动中的企业诉求纳入正在建设的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平台。二是持续开展企业家培训。围绕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组织我市100多位企业家分别赴南航、浙大开展“走出去”培训2期,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解读“请进来”培训1期,成功举办“万人助万企”活动惠企政策巡讲会辉县市专场。三是成功组建企业家联合会,为企业家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政企沟通的桥梁。

党建引领保障作用不断加强

市工信局党组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精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扛牢压实主体责任,强化“以案促改”,扎实开展作风纪律大整顿活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建设、平安综治建设、法治机关建设、学习机关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过硬党员干部队伍,被省委表彰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在认真做好主要工作的同时,市工信局一手抓工业经济发展,一手抓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承担了煤矿、民爆行业安全生产,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错峰生产,洁净型煤,59户破产和改制企业遗留问题,40余户集体企业改制与管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军转干部、离退休干部、退伍士兵的管理服务工作以及信访稳定等多项工作(我局负责的235名离退休干部、340名军转干部、1500余名退伍士兵,数量在全市均排名第一)。市工信局在各方面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保持了市工信系统大局稳定,为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市工信系统应有的贡献,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单位、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

2022年,市工信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坚持“项目为王”,推进换道领跑和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入实施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培育和中小微企业成长“三大工程”,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不断强化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调度,持续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逢先必争、逢优必创、逢旗必扛”,推动“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一流”,为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进五争四”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