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
      

“双减”开出七彩花
——凤泉区实验学校“全景”教研锻造减负提质课堂教学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减负增质的目标?是新时代给出的一道新课题。凤泉区实验学校立足教学实际,构建教学教师从知识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高效运行模式,探索“教师—任务—教学”的体验驱动路径,促进教师成为真正落实“双减”工作的执行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再谱新篇章。

凝聚共识 开启教学新局面

本学期伊始,凤泉区实验学校就以学部以及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分别召开学习“双减”政策专项会议,学习政策,统一思想,制定措施。

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中,教师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纯教师环境”(只有教师上班),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学生调研、设计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式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研讨形式。年级组教师互相听课,在线下以学生的视角,及时研讨反思,调整线上教学的阻碍诱因,丰富线上教学的功能。每天梳理有关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问题,进行反思性写作,公开发布在小学部企业微信群中,实现校内的教研共享和共读。这是自主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一步,形成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学校以同年级学科组、体音美组、英语组为最小教研单位,利用每周社团服务日,针对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组织教师参与问题的研讨和解决。这种以问题为抓手,让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并注入个人体验的过程,形成了教学问题解决全过程体验,切实落实了教研高质量交流的要求。

学校以问题切块做微课形式的模块活动,实现课堂教学问题教研的落实运用,每天每个研讨组将5分钟以内的微课,公开发布在小学部企业微信群内,有专门的教务人员收集整理。同时,学校利用名师网络工作室虚拟课堂录制设施,将微课发到名师网络课堂,并参加河南省微课大赛。学校教师多人获奖,轻松实现了学校教研的外拓展。真微课、真教研、真成长,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的有效阅读和交流。

创新驱动 开出“双减”七彩花

学校在本学期还开展了“‘双减’提质谋发展,以赛促教见成长”的校内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评课由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逐步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分析,积极的教学过程和思考的分享,形成了可复制的评课模型。

教学中,教师运用好“知识代理人”这个方法。在概念性知识和复习旧知中,一些学生因个体差异,成为知识的先获得者,这时,教师就给予这些学生“知识代理人”的身份,让他们通过语言表达,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推动不同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共识,促进知识的建构。

落实在教学反思和教学重构中。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后,学校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的、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英语组开展了口语展示活动,数学组研究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组建构教学模式。本学期语文分课型,重点进行古文的研讨活动。学校小学部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40岁以下教师和自愿参加的教师形成教研团队,以打造精品研讨课为抓手,每周进行听评课,并进行分段阅读的细致研磨,通过对词语、短语、诵读等,让学生多感官理解情境的价值,基于情境建构知识。高要求落实研讨的具体问题,创新故事、结合课文进行同类题材阅读等研究语文教学模式建构,为“老带新”的成长赋能。此举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参与,提高了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备课设计上下功夫。包括常规知识、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或者误区、应对策略等。在情境创设上,存在两种数学教学思想观点:第一种,不创设情境,直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来看本质的数学内容,经历数学的抽象过程;第二种,注重创设情境,然后抽象出数学模型。

教师阅读活动也在该校有序开展(如图)。教师自发组织“循光而行读书会”,每天撰写读书笔记,积极参加校外读书组织和线上读书活动。在班级内,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凤泉区实验学校的教师用他们的敬业精神,去热爱教学、学习教学、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和保护学生积极学习的认同感和能动性。校园内形成同伴互助的教育教学生态,教师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创新教学体验,构建课堂文化,课堂有了感觉,体会到了真正的教学喜悦。“全景”教研锻造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让教学在教师手中开出七彩花来,成就不同的学生发展。

学无止境,止于至善,凤泉区实验学校始终带给您有温度的教育。

(姜晓园 文/图)